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山东临邑公开县委领导公车品牌型号 称属党务公开

2012年10月11日 08:0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山东临邑公开县委领导公车型号和车牌

  “晒公车”对于党务公开意义有多大

  近日,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在党务公开栏上公示了“中共临邑县委领导班子公务用车使用情况”,列出了临邑县委11位领导的姓名、职务,以及车辆品牌型号、车牌号、价格、排气量和购车时间。此举措引发舆论关注。

  临邑县纪委党风室副主任韩军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临邑县是山东省唯一的“全国党务公开联系点”。2010年以来,临邑县以党务公开为引领,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除了临邑县委领导班子公务用车使用情况,公开的还有财政预算和决算情况以及干部考录招聘等多项信息。“临邑县在2007年被授予山东省政务公开示范县和行政审批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韩军还表示,党务信息公开得到县委领导的支持,并建立了专门的群众反馈渠道。公开县委领导班子公务用车使用情况是党务公开工作的深化,“目前还在探索中,借鉴了江苏丹阳、浙江杭州等地车改中的经验”。不过,韩军再三强调,此次临邑县公开县委领导公车使用的做法属于党务公开的范围,并非针对公车治理或改革。

  “把县委领导干部一把手的公车使用具体情况向社会公布,这样的做法在全国不多见,值得肯定。无论此举是否自发针对公车治理,对于当下的公车管理和改革都有启发意义。”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

  一些长期关注公车治理和改革的专家认为,公车改革的一大难点是如何依法做到公车信息公开,让公众知道准确的公车数量以及政府在公车上到底花了多少钱。

  媒体人士南辰认为,公车的数量和花费情况公开不彻底,会导致公车改革的“原点坐标”不清楚,进而难以评估公车消费是否实现大比例削减。他说,虽然中央部委公开的公车经费中,清晰列出了公车购置费用和运行费用,有的还公布了采购新车数量,但由于公车总量信息缺失,公众很难推算出各部门公车平均运行费用,细致地比较和评判无从“下嘴”。

  政府到底有多少辆公车,领导干部坐什么型号和价钱的公车?这都是牵动老百姓神经的问题。2010年,律师助理叶晓静以普通公民身份,向北京市公安局、交通委及财政局申请公车数量和具体型号信息公开。

  2011年3月,北京市财政局公布全市公车数量,迈出了公车信息公开的重要一步。不过,北京市此次公车信息公开并没有让公众完全满意。叶晓静表示,北京公开的公车数据较为模糊,公车型号等没有公布。

  从近两年中央和相关部委发布的文件来看,推动各级政府公务车消费信息公开是大势所趋。

  2011年,财政部公布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办法》中提出,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在审核批复本级各部门年度决算、汇总编制本级和本地区部门决算时,应当统计汇总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增减变动和预算执行情况,并就有关情况作出说明。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2年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明确表示,“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被列入信息公开的重点领域,并要求中央部门要细化“三公”经费的解释说明,公开车辆购置数量及保有量。

  在一些专家看来,信息公开既是社会监督公车的前提,也是途径。“公众监督公车使用的前提是能够获取比较充足的信息。因此,公车信息如何公开是问题的关键。公车信息公开的内容越详细、越丰富,渠道越多,越有利于社会参与监督。”庄德水说。

  庄德水说,临邑县公开县委领导公务车的品牌型号、车牌号、价格、排气量和购车时间,为公众监督提供了条件。“虽然国家公布了公车的采购标准,但是地方政府在采购公车的时候会有突破标准的情况,包括公车的使用和归属情况也可能不明晰。临邑县的做法提供了一种思路,应该在公车改革中建立配套的信息公开制度,把公车的归属、型号、价格等具体信息公布出来,让老百姓看到公车购买是否符合标准,公车都用在哪里。”

  他还提出,临邑县公开县委领导公车信息,“迈出了不小的步子”,在此基础上,公开信息可以进一步细化,“还可以公开公车的使用里程、保修情况等。”

  尽管临邑县此举只是党务公开的一部分,并非目标直指公车改革的新政,但是专家和公众对其产生更多期待。“一是此做法能否形成长效机制和制度;二是能否从县级领导层面向下属政府职能部门和事业单位延伸,或者在其他地区推广。”庄德水说。(记者 陈璇)

【编辑:张志刚】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