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雪中送炭到锦上添花 中国社保实现历史性跨越

2012年10月12日 11:21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理论随笔

  社保实现历史性跨越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郑功成

  作为以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研究为己任,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追踪研究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事业的理论工作者,近十年来我的一个最深切的感受,就是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这种历史性跨越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实现了从选择型制度安排到普惠型制度安排的重大转变,这是社会保障建制理念的质的飞跃。过去的社会保障只由部分人群享有,社会保障改革也主要是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近十年追求的却是以农村为突破口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2003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全民医保愿景即将全面实现,从2007年实施农村低保到这一基础性制度安排在城乡实现应保尽保,从2009年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到今年实现制度全覆盖,等等,都揭示了我国社会保障建制理念完成了从选择型制度安排到普惠型制度安排的重大转变,其公平价值取向已经不可逆转。

  二是实现了从长期试验性改革状态走向定型、稳定、可持续发展阶段的重大转折,这是社会保障改革进程质的飞跃。从过去主要依靠中央“红头”文件指导和地方五花八门的“创新”式改革,到近几年制定《社会保险法》、《军人保险法》及对《残疾人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的大幅修订,再到中央政府对主要社保项目开展顶层设计,揭示了我国社保改革走过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长期试验性阶段,正在进入法制化可持续发展新阶段。它不仅确定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的制度体系框架,而且明确了主体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及整个制度运行的基本依据。

  三是实现了从单项制度推进到全面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进展,这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质的飞跃。如果说十年前的社会保障改革只能追求单项突破,那么,近十年来特别是近五年则进入了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加速建设阶段。一方面,低保、养老、医疗保障等骨架型项目在持续发展。如低保制度已从单纯的食物保障向医疗、教育、住房及急难救助等扩展而成了一个综合型社会救助系统,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在向多层次、全覆盖快速扩展。另一方面,免费义务教育自2006年起得到了全面实施,残疾人事业、老年人福利事业及慈善公益事业近几年来得到了加速发展,儿童事业及与民生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正在推进等。所有这些,均揭示了新时期的社会保障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建设,它回应的不只是某个群体的福利诉求,而是城乡居民的普遍性福利诉求,谋求的也是全民福祉的提升,从而是制度建设的全面飞跃。

  四是实现了公共投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福利水平持续提升的重要目标,这是社会保障发展水平的质的飞跃。十年前提到社会保障时,最流行的说法是只能“雪中送炭”,不能“吊高了老百姓的胃口”,公共投入极端有限,社保水平甚至无法真正免除困难群体的生存危机。10年来,伴随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与国家财力大幅度增强,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在持续大幅增长,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也在持续攀升。例如,政府对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地区的个人补贴预算在2003年是3亿元,今年达2000多亿元,合作医疗的报销水平也从最初的象征意义提升到了60%左右;2007年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时,全国城乡低保覆盖人口为5500万人,财政支出380亿元,今年覆盖人口达7500多万人,财政支出近2000亿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自2005年以来实现了八年连续增长,2011年的养老金水平较2005年提高了两倍多;灾害救助标准也得到大幅提升,如中央自然灾害生活救助专项转移支付就从2002年的24.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86.4亿元等。可见,今天的社会保障已不再满足于“雪中送炭”,而是走向了全面解除人民后顾之忧并确保相应生活质量的“锦上添花”,进而成为调节社会财富分配格局的日益重要的机制。

  尽管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任务还未最终完成,新时期深化改革的任务还异常艰巨,但这十年间已经取得的重大成就,却足以显示这一制度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进而成为全体人民的可靠安全网和合理分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制度保障。

【编辑:马学玲】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