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称中国大城市“老漂族”群体规模不断扩大

2012年10月23日 21:27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李丽霞阿姨从东北县城来北京带孙女已经快两年了,老家的亲戚都对她羡慕不已,认为能在北京有儿孙陪伴,颐养天年,该有多安逸。然而,李阿姨却不觉得。老伴退休后被单位返聘,两人一辈子没有分开,到了这把岁数竟然开始“新分居时代”,自己在北京也过得“孤独”。

  时下的中国各地,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去大城市打拼、创业,而他们本该安享晚年的父母,为了子女或是第三代,不得不来到陌生的城市定居生活。他们甘愿当起“后勤部长”,每日为儿女、孙子洗衣做饭,甘愿忍受在异地他乡,没有自己的朋友圈。他们虽然享受着合家团聚的快乐,但也承受着孤独和烦恼。

  在北京住,李丽霞总担心老伴儿,每天都要打电话问问情况,在电话里嘘寒问暖:变天了要加衣服,出门记得带钥匙……回老家,又惦念孩子。“生怕我走后孩子不适应,担心这、担心那。”李丽霞说。在北京,自己时不时地会情绪波动,偶尔也会和儿子、儿媳拌嘴,也会偶尔嚷嚷“我这就收拾行李回去”,但看到他们为难的表情,自己也很后悔。

  “虽然离儿女很近,却离‘幸福’有点远。”李丽霞说。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漂爸”“漂妈”的群体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他们有个新的名词“老漂族”。他们虽然拥有了较好的物质条件,但是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却更加渴望。割断的人际纽带、缩小的社交圈子甚至语言的不习惯,都给他们造成新的困扰。

  和许多“老漂族”相比,来自山东威海的丛大爷虽然不用与老伴分居两地,然而离开生活大半辈子的地方来到北京,寂寞和孤独时不时地涌上心头。“上了岁数,本该享享福,倒过来还要重新适应。”丛大爷说,“买菜、做饭、带孙子,我一老爷们很难插上手,这一口方言想改又太难,新邻居们根本听不懂,远地方又不敢去,所以只能在小区和周边溜达。”

  他告诉记者,偶然间,自己发现小区停了一辆“鲁K”车牌的私家车,心里那个高兴啊,别提有多亲切。于是,这辆车成了他的精神寄托,几乎每天,他都要到停车的地方去,看看车在不在。“有一天,等来了一个姑娘。我在想,如果车主是个男人,我肯定把烟递过去,用家乡话好好聊上一次。”丛大爷说。

  “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子女在哪里,哪里就是老人今后的家了。”丛大爷说,身边的同事、朋友中也有的卖了老家的房子,给孩子在大城市买房,跟着孩子住。

  除此之外,医疗报销制度的障碍,使得他们最怕看病、更怕住院,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老人,处处需要自掏腰包。

  有心理学人士认为,“老漂族”的精神现状就是心理空巢或是精神空巢。以前自己是家中的权威,换到儿女家居住,这种价值感便会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失落感、孤独感、衰老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同时,由于子女上班非常繁忙,忙碌一天后回到家,也很少与父母交流,老人更觉得孤单了。

  在谈及自己觉得最缺少什么时,不少老人都表示语言交流极其缺乏。“小的上了一天班,回来已经很累了,他们不愿说我们也就不多问。”李丽霞说。

  “精神赡养问题已经构成了老龄化问题的深层挑战。”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老龄化问题专家穆光宗表示,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经济上具备自我养老能力的老年人在逐步增多。不过,他们精神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强烈需求还不能得到及时满足,这正是大多数老年人出现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尤其在居家养老为主的格局中,如何赋予社区精神赡养的功能,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穆光宗说,作为子女,更应抽时间多与父母交流,多陪父母说说话。应该帮助老人尽快融入新的环境,把自己的父母介绍给周围年龄相仿的老邻居,帮助他们形成新的朋友圈子。社区也应组织一些活动,让老人参与。 (记者赖臻 关桂峰)

【编辑:李季】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