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身份证:方寸之间折射生活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变化

2012年12月31日 15:5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这个元旦,随着2012年一起走进历史的,除了玛雅人的“世界末日”,还有陪伴中国人近30年的第一代身份证。身份证从无到有,从第一代到第二代,方寸之间浓缩的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

  转变:从户口簿到身份证

  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中国公民第一代身份证自2013年1月1日后停止使用,伴随中国公民28年的第一代身份证将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一个时代“封存的记忆”。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第一代身份证”产生之前,中国公民缺少一张能够随身携带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外出都是拿户口簿来证明身份。1984年起,中国开始为公民颁发第一代身份证。1986年4月6日,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自此,中国通过实施居民身份证制度,开始对居民实施户口证件化管理。

  黑龙江省绥化市“60后”市民李庆丽回忆说:“那时的身份证是塑封的卡片,黑白照片,姓名、出生年月啥的还是用手写的。第一次领到证时挺兴奋的,手上有了一张小小的身份证让办事出行确实更加方便快捷。”

  居民身份证从无到有,是中国居民户籍管理制度的一个飞跃。然而,受经济技术条件限制,第一代居民身份证在制作和使用中的缺陷也日益明显,制作工艺繁琐、防伪性能较差等问题一直为人诟病。天津市公安局南开分局户证科副科长张洁说,一代证的印刷和照相翻拍技术塑封而成,比较容易被伪造,而二代证则含有电子芯片等高科技,可以被机器读取,同时彩色的人像看起来也比一代黑白的身份证更舒服些。“二代证升级之后,全国联网系统开始建立,身份证也开始能够描述一个人的流动情况和生活变化情况。”

  王洁表示,2004年开始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换发,到目前为止,全国有超过11亿人领取了二代证。2013年1月1日起,公安部门还将在全国推进身份证登记指纹信息工作,身份证中存储的个人信息将更加全面,对人的识别将更加精确。

  浓缩:方寸之间折射生活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变化

  “身份证从无到有,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二代,不仅是简单的个人身份证明变化,方寸之间折射的是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提高。”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张宝义说。

  在人口流动性较差的情况下,与户籍制度紧密相连的户口本起到了身份证明的作用。但当人口流动性增加,工作单位承担社会职能的状况发生改变时,没有身份证则给居民生活和社会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

  “我记得那时出门住旅店都必须要单位开介绍信,没有工作单位的也得到街道居委会开介绍信证明身份才行,或者拿上全家的户口本,总之比较麻烦。”李庆丽回忆说。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开始改变那种以户为单位、属地化管理的人口管理方式,而信息全面、个人唯一的身份证则成为有效载体。“身份证从无到有,正顺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化趋势。社会管理创新要建立在对个人的定位和信息收集的基础上,信息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张宝义说。

  二代身份证中芯片技术的应用,承载个人信息的完善,则使社会管理的精细化成为现实。张宝义表示,二代身份证的出现意味着社会信息系统的完善,政府将整个社会纳入规范的科学管理之中。

  黑龙江大学社会学教授曲文勇说,从“一代证”到“二代证”的转变,标志着中国人口管理工作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对于方便群众生活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都有重要意义。

  未来:卡证合一的身份证明

  从第一代到第二代,更新后的身份证承载了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变迁,那么第三代、第四代身份证将会是什么样的?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未来的身份证在发挥身份证明这项基础作用外,将要与个人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挂钩。信息全面化、卡证合一等将是身份证未来的发展趋势。

  张宝义表示,在将来,身份证不仅承载个人基本信息,如年龄,居住地,职业,家庭状况等,还会记载血型、医保、财务状况、教育情况,甚至是个人的DNA基因图谱。同时,在未来身份证还可以将银行卡、社保卡、驾照等浓缩进来,从而方便居民社会生活。

  曲文勇表示,随着工作单位社会职能的剥离,户籍管理的静态性和人口流动的动态性,已经形成了体制上的矛盾。未来身份证的属地性和属人性将会结合起来,实现“户随人走”、人走户迁。“未来中国居民身份证包含信息将更加丰富,中国的户籍管理制度会进一步走向完善。”曲文勇说。(记者 翟永冠 许正)

【编辑:陈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