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监督不到位是政法队伍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

2013年01月09日 05:2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在刚刚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过硬队伍建设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热词”。会议提出,全面推进过硬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忠诚可靠、执法为民、务实进取、公正廉洁的高素质政法队伍。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多位政法干部和专家学者。

  每一位干警都会影响司法公信力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政法机关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表示,这是评价司法是否公正、政法人员是否公平的最核心标准。“老百姓打了官司,就能从案件中获知是否公平正义。司法公正应该是在每一个案件中百姓都是满意的、服判的。”“不要把这当成一句口号。”马怀德说,只有政法队伍公正公平坚守法律底线,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沈阳市综治办主任董开德说:“老百姓都是通过政法干警来感受党和政府,每一位干警的工作态度、执法能力、办案水平,每个细节都会影响政法机关的形象。”

  日前,长沙一辆涉嫌违章停车的警车上被贴上了“人民罚单”。这张手写的“违法行为告知单”受到网民热捧,有评论称,这是人们对平等执法的期待。“执法人员不仅应该严格执法,更应该遵法守法。”南昌市委政法委书记郭安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是政法干警的职业要求。

  会议提出,要加强专业化、职业化、正规化建设,建立健全政法干警教育培训体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完善落实职业准入、执法资格和分类管理制度,提升广大政法干警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在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增科看来,职业化是政法队伍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职业化意味着,政法干部要把法律当成最高依据,而不是上级的意图、领导的眼色,要对法律保有敬畏心,不折不扣地执行法律。”中央党校教授卓泽渊认为,司法者对自身职业价值的认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停留在听听培训、喊喊口号的阶段。

  考评体系是瓶颈

  董开德坦承,目前少数政法干警的行为损害了整个政法队伍的形象,进而导致司法公信力受损。“监督没有到位是政法队伍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马怀德和何增科做出了相同解释。

  目前,根据《法官法》以及《检察官法》的规定,对法官、检察官的考核重点在考核审判工作实绩,由所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组织实施。

  卓泽渊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有的政法干警考评体系是公检法司“各行其是”,缺乏统领全局的价值观,维护公正没有渗透到考评制度、指标、指数的设计之中。“一些指标参数缺乏科学性和激励性,并不能起到应有的正面导向作用。”

  “当前政法队伍建设过程中,选任、晋升、考评和薪酬是急需改革的四个环节。其中,如何考评政法干警已经成为制约政法工作的一个重要瓶颈。”卓泽渊说。

  卓泽渊认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应该成为各个政法单位建立考评体系的终极目标。“要评价一个政法干部是不是合格,就要看他的工作为实现这个目标做出了怎样的实绩。”卓泽渊认为,根据这基本原则,设计科学合理的考评类别、指标体系,应该是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的大问题。

  外部监督应更有力

  会议提出,要着力提升政法队伍的五项能力,其中之一就是“拒腐防变”的能力。

  “手中握有权力的人,可能一个念头、一个句话就会带来利益,但这是抱在怀里的一颗定时炸弹。”董开德说,政法干部自身的素养非常关键。

  马怀德表示,所有的滥用权力、司法腐败最后都能倒推出制度缺陷,如何形成有力的监督体系十分重要。

  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明确党委政法委的职能定位,集中精力把握好政治方向、制定好大政方针、统筹好全局工作、建设好政法队伍、创造好执法环境,更好地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保障宪法和法律正确实施。

  何增科说,党委政法委目前热衷于过问具体的案件以及案件的协调,实则应转向更多考虑干部遴选和纪律的惩戒。他建议把对一些干部处分的决定和人事提名交给过地方人大的审查,把司法的内部监督变成外部监督,监督才更有保障。

  马怀德认为,司法的不透明、不公开使得社会监督不到位。

  “所有案件的庭审过程都应该公开,司法人员履行公务任何的司法活动,比如开庭、主持庭审、做出裁判、审委会讨论案件等这些都应该有有效的公开监督制约机制。”马怀德说,这些严格的程序和制度,可以达到实体正义的目的。

【编辑:张哉麟】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