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重庆56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因超生被取消资格

2013年01月10日 13:41 来源:重庆晨报 参与互动(0)

  数十代表委员去年超生被取消候选人资格

  全市(重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召开,我市正在经历第四波生育高峰,加大了对公职人员等的违法生育查处力度

  31.87万

  去年新增的龙宝宝

  3120元

  独生子女奖励扶助金

  37.9%。

  我市出生缺陷发生率

  2012年全市常住出生人口31.87万人。我市正在经历第四波生育高峰,这波高峰从2007年开始,预计要持续到2015年。

  目前,城镇和农村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父母可领取每人每年3120元,城镇和农村独生子女三级以上残疾家庭父母可领取每人每年2760元。同时,将重庆地方政府实施的农村独生子女四级以下残疾家庭父母的扶助金标准整合提高为每人每年2760元。

  有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市出生缺陷发生率高达37.9%。,每年新增出生缺陷儿1.2万名,给社会造成了沉重负担,也给家庭带来了无尽痛苦。2012年1月起,我市全力推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成为第二个实现城乡全覆盖的省市。

  龙年,重庆出生了31.87万龙宝宝,预计即将到来的蛇年,同样会迎来生育高潮。昨天召开的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透露,重庆正在经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四波生育高峰,预计这波生育高峰要持续到2015年。

  针对公职人员、公众人员违法生育,我市加大了查处力度。去年因为超生,我市有10名区县党代表、56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被取消了候选人资格,79个单位和个人被取消评优资格等。

  重庆市人口计生委主任李世奎在会上介绍,根据市人口计生委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全市常住出生人口31.87万人,其中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男):100(女),比去年有所下降。

  目前重庆正在经历第四波生育高峰。这一波生育高峰从2007年开始。2006年,我市出生人口数量仅为27.75万人;2007年,出生人口增加到32.49万人,比2006年新增出生近5万人。而在随后的2008年,又迎来奥运宝宝的高峰,我市出生人口数量达到了32.79万人。

  重庆市人口计生委预测,第四波生育高峰将从2007年持续到2015年结束,即将到来的蛇年又被称为“小龙年”,预计将会出现生育高峰。

  80后进入生育年龄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已经出现了三次生育高峰,分别是1949年—1957年、1962年—1971年、1986年—1987年前后。前两次生育高峰主要是受生育的外界条件影响,第三次生育高峰是源于人口自身的年龄、性别结构,是前两次生育高峰所形成的人口惯性所至。我们现在正在面临的第四波生育高峰,正好是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三波生育高峰期间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所致。

  据悉,从2007年开始,我市进入生育旺盛期的妇女每年增加8万人左右。除了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进入婚育期外,“双独”结婚可以生育二胎也带来了一个生育小高峰。这样“双峰叠加”,形成了第四次生育高峰。重庆晨报记者 罗清艺

  昨日,晨报记者从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上获悉,我市自2009年颁布《重庆市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管理办法》后,流动人口就可以在现居住地办理生育服务证。不过,很多材料仍需要到户籍所在地开具证明。自2010年起,我市与《全国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了联网,用于流动人口户籍地、居住地双方的信息协查通报。

  为了让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办证更方便,目前,我市人口计生部门正在筹备将该网络系统升级完善,以切实解决群众办证难的问题。

  市民政局昨日公布,2012年全市共办理国内结婚登记29.3万对,离婚登记10.5万对。

  根据市婚姻收养登记管理中心的统计,我市离婚数呈逐年升高趋势,去年比2011年又多了4018对。在离婚人群中,至少3成的夫妻,都是属于冲动型离婚。什么样的离婚属于冲动型离婚?就是离婚离得快,复婚也快。离婚处工作人员说,离婚的理由千奇百怪,有的竟是为了谁煮饭、谁洗衣服或意见不合等闹起了离婚。在离婚的人群中,还有不少在外人看来是很体面的涉外婚姻。所谓涉外婚姻,即重庆人与港、澳、台地区居民,华侨或外国人登记结婚。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多数都是重庆女子嫁出去,相互之间认识时间也不长。去年,一共办理涉外结婚登记810对,离婚登记125对。 (记者 任明勇)

  去年重庆29.3万对结婚10.5万对分手

  我市流动人口可在居住地办准生证

【编辑:肖媛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