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求是》刊文:扣准社会脉搏是凝聚改革共识前提

2013年01月16日 13:39 来源:求是 参与互动(0)

  扣准社会脉搏是凝聚改革共识的重要前提

  -李艳玲

  改什么?怎么改?这是在讨论改革共识时必然会面对的问题。要回答这两个问题,离不开对我国社会基本情况的评估。显然,这种评估如果不同,对改什么、怎么改的看法就会不同。当前,之所以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我国社会基本情况的分析判断存在很大差异。

  前不久有人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矛盾几乎到了爆炸的临界点,“整个社会犹如火山”,“面临破裂溃散的危险”。这种观点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在得到一些人追捧的同时,也受到人们的质疑。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刚刚过去的十年是这样评价的:“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

  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评价?我们不相信作出“临界点”评估的人全是别有用心,但做出如此判断究竟有什么根据呢?

  可能性最大的,是这种判断的根据来源于网络舆论。中国的互联网可能是世界上最热闹、最嘈杂、最舆论化的网络。网上众声喧哗、舆情汹涌,成了境内外有些人评估中国社情民意的主要根据。

  网络作为舆论平台,确有积极、正面的作用,如参与公共事务、进行舆论监督等,是不容忽视的社会情绪“晴雨表”。但网络舆论同时具有负面声音易成强势的特点,越是负面新闻、负面事件、负面话题越有吸引力,越是对现实不满的人越有发帖冲动,越是反传统、反主流、反权威的声音越能赢得喝彩,网上各种舆论交锋中常常是负面舆论压倒正面舆论,理性、温和、正面的声音常常遭到狂轰滥炸、排斥打压,以致沉默不语。网上言论通常比较感性化、情绪化、简单化,具有明显的非理性色彩,网民发议论往往仅凭个人好恶和直观感受,一些人在表达方式上也呈现出偏激、粗俗的倾向。网络舆论的从众性和跟风效应也非常明显,一种舆论倾向一经形成,往往会急速传导和扩散,造成大的声势,继而进一步强化跟风效应,导致集体性的认知失真、反应过度,至于议论的事实是否清楚、判断是否正确,已经变得不再重要,甚至谣言也会被信以为真、反复传播。所以,如果你沉溺于网络,充斥你视野的就会是大量的矛盾、问题和不满,是难以忍受的阴暗面,如果你不能客观、理性地思考,那么,作出消极负面的判断也就不奇怪了。就有网民在帖文中表达上网感受:“如果不是我依然好好地生活在这里,并且亲眼看到周围绝大多数人活得还算凑合,我会以为中国这个地方是人间地狱。”

  让我们回到现实生活中,看看近期发生的三件事:一是,全国假日办发布的《2012年中秋节国庆节假日旅游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中秋节、国庆节8天假日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4.2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05亿元。长假期间各大旅游景点人满为患、花钱买罪受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二是,2012年“11月11日”这个被戏称为“光棍节”的日子,在电商的促销推动下变成了一个“网购狂欢节”。这一天,仅天猫和淘宝经支付宝完成的交易额就高达191亿元,其中天猫只用13个小时就突破100亿元销售规模,刷新了全球电子商务百亿销售用时最短纪录。三是,据业内人士估计,2013年元旦3天假期,全国电影总票房高达3.3亿元左右,相比去年同期起码翻了一番。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整个社会犹如火山”,处于爆炸的“临界点”,人们怎么会有心情去旅游、去购物、去看电影?

  一个是网上虚拟空间的喧哗声,一个是现实生活中数以亿计的人们亲身参与的事实,哪个更真实?答案应该是清楚的。中国社会的主流人群,是那些每天急匆匆上下班的人们,是工作岗位上忙碌操劳的员工,是超市里推着购物车摩肩接踵的男女,是节假日里公园及景点熙熙攘攘的游客,是为了改善生活而离家外出辛苦打工的农民工。他们在网络世界,是沉默的大多数,却是现实社会的主体。单凭网上的喧嚣就作出对中国社情民意的总体判断,是非常不靠谱的,极有可能弄出大笑话。

  还有一件事尤其值得注意,2012年3月19日,中国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2011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报告》指出:2011年美国以9500多个IP地址控制中国境内近885万台主机,有3300多个IP控制境内3400多家网站。他们经常在网上发表言论,传播西方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诋毁和批判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片面渲染、刻意放大我国的各种问题,甚至制造各种社会谣言,煽动人民的不满情绪。例如,质疑中国经济、唱衰中国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或断言我国“经济增长引擎已经熄火”,或指责我们“国企垄断”、“不公平竞争”,或渲染我们“企业借款减少”、“地方债务风险巨大”,或炒作我们“贫富差距世界最大”、“面临巨大社会风险”,等等。虽然“唱衰论”一次次在我国发展进步的事实面前不攻自破,但这些声音仍然对国内一些人产生影响,有人甚至不辨是非、跟着起哄。很显然,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些西方国家输出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对其他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甚至策动“颜色革命”的利器。

  因此,对网络舆论必须做冷静的分析。当一种声音出现时,要想一想它代表了哪些人,又能代表多少人,切不可听风就是雨,自乱阵脚。

  中国发展到现在,确实面临不少严峻的挑战,前进道路上有很多困难和问题,诸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党和政府是清楚的,对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也有深刻的认识。毫无疑问,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化改革开放。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主政伊始就反复强调,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才是我们凝聚改革共识的基本遵循和大方向。

【编辑:邓永胜】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