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调查显示公务宴请和婚宴成浪费“重灾区”

2013年02月01日 10:44 来源:南宁晚报 参与互动(0)
调查显示公务宴请和婚宴成浪费“重灾区”
一些酒店摆出文明用餐的提醒
这么完整的食物,却是一食客留下的“剩宴”

  “剩下的都打包,我们要遵循新‘三光政策’,饭吃光、菜吃光、汤喝光”。最近一段时间,玩微博的陈宏和朋友吃完饭后都要求打包,“带走食物剩下光盘”成了一股新风尚。但是在很多人行动起来“光盘”的同时,人们不禁在问:到底是谁造就了“剩宴”?厉行节约的好习惯为何难以“传宗接代”?记者进行采访发现,目前,公务宴请和婚宴成了浪费的“重灾区”,而一些酒店包厢的最低消费也成了“帮凶”。

  一问:哪里的“剩宴”最严重?

  公务宴请和婚宴是浪费“重灾区”

  镜头:1月27日傍晚,在竹溪大道某家海鲜酒楼,一场婚宴正在举行。按照一桌6荤6素4汤的菜式规格摆了20桌,每桌有10位客人就餐。一个小时后,好几个客人都已离席,服务员还在上菜。过了两个小时,随着新人敬酒结束,整个婚宴也临近尾声,此时好些座位已经空了,但桌上好几道菜却“原封未动”,好似刚开席不久。

  而在民族大道某家酒楼包厢,10人的包厢只坐了6个人,点了10多道菜。觥筹交错间,酒倒是喝了好几瓶,但菜却没怎么吃。两个多小时后,顾客离开,剩下了好几道菜没动,白灼虾只被吃掉两三只,梅菜扣肉更是一片没动。

  分析:“要让客人吃得满意,每一桌都是打富余量的。”负责张罗婚宴的李先生说,结婚一般一生只有一次,很多新人在婚宴的花费上显得很是“大方”,“哪怕点多了剩下,也别不够吃”是很多新人婚宴点菜的标准。剩下的怎么办呢?李先生说,剩下的菜,他会提醒晚走的、比较熟识的客人尽量打包带走,而打包的基本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很少打包,即使这样,还是剩下很多。

  婚宴点菜多怕客人不够吃,而公务宴请点菜多则多是“要面子”。

  “一般都要点得富余一些,否则不够吃的话,主人脸上挂不住。”某机关单位接待人员王先生说,如果是接待5个人左右,最起码要点8道菜,而且分量还不能小,否则显得不够热情。

  那剩下的菜怎么办呢?“客人肯定不会打包,一般都是我们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打包。”王先生说,平时接待剩得情况比较多的,接待人员会将一些价钱比较昂贵又剩的比较多的菜打包,但这也仅是在晚餐的时候,午餐的时候打包的情况就比较少,因为下午要上班,打包带回办公室也不方便。

  二问:最低消费是否助推浪费?

  或可用服务费代替最低消费

  镜头:在东葛路某家酒店包厢里,负责接待的王先生提前来点菜。当天单位要接待两位客人,加上作陪的,总共也就6个人,但是为了显得宽敞,还是选了10人间的包厢。包厢设置的最低消费为500元。

  晚上主宾入席,10多道菜摆了满满一桌,谈话喝酒的时间比夹菜吃饭的时间还要长。一段时间后,酒喝得差不多,事也谈妥,但是菜却剩下不少。

  分析:酒店包厢设置最低消费,为何还有这么多人喜欢去呢?“一来比较安静,方便说话谈事情;二来服务也比较好。”王先生说,你不点要掏那么多钱,点了还是掏那么多钱,干吗不多点一些呢,看着也好看。

  广西社会学者谢金甫认为,包厢设定最低消费就如同在逼着顾客消费,很可能造成浪费。他以自己的体会解释说,自己请五六个人吃饭,本来五六百元就够吃了,但是餐厅要求包厢最低消费为1500元,没办法就得点更多的菜。对于这个问题,他建议可以让工商行政管理来规范,严禁商家设立最低消费,或许可以用交纳一定额度的包厢费、服务费来代替。

  三问:家庭餐桌是否都能吃光?

  聚餐及囤菜成为剩菜“集中营”

  镜头:每到周末,儿子一家三口就会回王阿婆老两口这吃饭。这是老人一周最开心的时刻,但是这每周一次的聚餐也成了老人“甜蜜的负担”。“儿子难得回一次家,要多给他们做点好吃的。”王阿婆说,菜买回家塞满了冰箱,做了满满一桌子菜,但是5个人怎么也吃不完,剩下不少,第二天儿子一家一走,这些剩菜就让老两口发了愁。“这几天都是吃剩菜啦。”王阿婆说,实在吃不完了,馊了的话就只能倒掉。

  而对于柯女士来说,发愁的却是生菜。因为年底工作比较忙,已经好几天没有在家做饭,她刚想打开冰箱做饭,却发现几天前买的菜心、莴笋还有韭菜都坏掉了,黏糊糊的,只能扔掉。

  分析:“家里餐桌上浪费比较大的情况相对比较少,一般都是在过年过节聚餐,在家请客的时候浪费比较大。”为此,她建议市民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做菜要适量,平时买菜也别一次买太多。(记者孟娟娟 阮晓莹 实习生谭凌宇 记者段柳健)

【编辑:董煜坤】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