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协管员拟统归街道管理

2013年02月20日 10:07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包括城管、计生、劳动保障等领域在内的各类协管人员,今年起拟统一归入街道办事处管理并调配使用,逐步形成“一岗多责、一人多能”的全日制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宋贵伦昨天表示,今年本市将推动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协管人员统归街道管理只是改革的其中一项。

  □现状

  协管选聘条件等差异大

  据了解,此前,各职能部门如计生、城管等多个部门,都向街道层级派驻了协管员,但由于协管员隶属于各个部门,缺乏统一协调,难以形成合力。各个部门的职能任务多少不均,导致协管人员“有的忙得四脚朝天,有的闲得没事儿干”。

  西城区社工委介绍,目前全日在该区街道和社区工作的协管员共计17类5000余人。绝大部分协管员是区相关职能部门依据市有关文件要求配置,在人员选聘条件、配置数量要求、工资待遇、缴纳保险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西城区、宣武区合并后,由于南北区域原有的管理差异,全区协管员的整体情况愈加复杂,同样的岗位,在人员选聘条件、待遇、经费来源等各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改革统归街道管理提高效率

  为实现管理重点下移,街道统筹辖区发展,西城区去年第四季度启动研究协管员统归街道管理事宜。相关负责人介绍,统归管理的意思主要是统筹使用,也就是统一调配,各个职能部门的活儿由街道来接,再分配给各个协管人员,统一调配人员、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可实现规范化管理。

  据了解,目前西城、密云在协管人员管理上都有所创新。宋贵伦表示,市委社会工委已对西城、密云的创新经验进行了调研论证,有意在全市推广西城经验。他称,具体操作方案目前虽尚未形成,但由街道来统一管人管事,“这肯定是以后的一个改革方向”。

  □举措

  ■西城

  建立准入机制控制总量新增协管员将一人多能

  昨天,西城区社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拟计划统归街道管理的协管员,包括劳动、网格、计生等街道内的下设的协管员,交通协管员仍归口交通部门管理。统归街道管理的协管员今后不再划分具体种类,所有内容都进行培训,统一都称“协管员”,所有工作都会干,以方便统一调配。

  具体的措施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进行规范:一是赋予街道统筹管理的权限;二是建立社区协管员的总量管理机制;三是建立招聘协管员的会商准入机制;四是规范协管员工资待遇;五是规范协管员的用工和管理使用。

  该负责人介绍,今年将进一步加强对编制外聘用的、在街道和社区工作的各类协管人员统筹规范管理,对街道现有存量的协管员进行整合,分类管理,规范岗位职责和待遇;对未来增量的协管员统筹规划、控制总量、规范程序。各街道按照“因事设岗、一岗多责、一人多能”的原则,对协管员进行统一调配,建立工作效率高、人员队伍精的协管员队伍,逐步实现街道负责统筹管理在街道、社区工作的全日制协管员,有关部门负责业务指导的新型管理格局。

  此外,将进一步规范协管员的准入、退出、管理、监督、考核、奖惩制度,积极做好培训工作,逐步引导协管员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迈进,使其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积极发挥重要的协助管理作用。

  ■密云

  协管员按需分配到镇街待遇有望提升10%以上

  密云县委社会工委副书记纪海明表示,今后各类协管人员逐步归入镇、街管理后将身兼数职,主辅兼顾,解决过去镇、街因管理权不到位导致人力资源有所浪费的问题。同时,相关协管人员的待遇也有望得到10%至15%的提高。

  纪海明介绍,过去城管、劳动保障、计生等协管员都是由相关委办局提出招聘需求并加以管理。虽然这些协管员实际上是分配到各镇、街的一线岗位工作,但镇、街方面却缺乏管理权和考核办法,无法完全有效地调度和分配工作,存在人力资源有所浪费的问题。

  今后密云将按照镇、街网格化管理的方式,将各类协管人员和森林防火员、计生宣传员等公益性岗位人员,根据需求合理分配到各镇、街。更重要的是,用人需求将改为由镇、街方面提出,管理权也下放到各镇、街。

  在保证主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协管人员和公益性岗位人员还会从事一些辅助性的其他工作,使得其工作内容从线扩至面。

  下一步密云方面将重点做好培训工作,包括培训协管人员不熟悉的辅业工作,提高各镇、街相关干部的管理水平,使得相关人员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据了解,目前密云各类协管人员有2000多人,公益性岗位人员的数量超过1.5万人。

  (记者 文静 陈荞 赵鹏)

【编辑:马婷婷】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