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两会会风新期盼:在广泛交流中走向交融

2013年02月26日 11:18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在广泛交流中走向交融(人民观点)

  ——两会会风新期盼之四

  思想的交流、观点的碰撞,一定会产生美丽的火花。悦耳的要听,刺耳的也要听,更要容。希望随着广泛交流而来的,是交融

  中国的两会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决策会议。代表委员合起来就有5000多人。不过,最值得关注的不是数量,而是这5000多人的结构和水平。56个民族都有人参加,不同宗教人士一起步入人民大会堂。有位居高层的,也有基层一线的;有满头华发的,也有年富力强的。工农商学兵,东西南北中,都有。仅仅“学”这一行,有文有理还有艺术。不夸张地说,两会是最大的人才库,最大的智力库。

  如此广泛的代表性,正是实现大跨度水平交流、多层次垂直互动的良机,更能成为不同利益表达的平台。也因此,期望代表委员能在两会中广泛交流,实现知识互补、思维共振。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求出“解”来,找到正确途径。

  思想的交流、观点的碰撞,一定会产生美丽的火花。不过,也应看到,交流中难免出现湍流,碰撞中也会产生争执。负有领导之责、决策之责的领导干部,不论是正式出席者还是列席人员,也不管是在任的还是刚退的,都应虚心听取讨论中的多元意见。悦耳的要听,刺耳的也要听,更要容。习近平同志春节前与党外人士座谈时,强调“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对党外人士而言,要敢于讲真话,敢于讲逆耳之言”,也应在两会中有很好体现。虚怀要若“谷”,不可若“杯”。茶杯、酒杯、咖啡杯都太小。要像云南横断山脉中的深谷那样,既容得了上面的风云,也容得了下边的急流。

  对代表委员来讲,希望他们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讨论分歧。一方面看到,充分交流是认识提升的千斤顶。是地下两大板块的碰撞,才顶出了喜马拉雅山。交流充分也是决策完善的沃土,中国也好,国外也罢,许多重要法规、决策,无不是在充分甚至激烈的交流讨论中诞生的。当然,也要讲求讨论的实效,把握好交流的分寸。分寸是一门高超的政治艺术,也是参政议政的一种能力,要力求达到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说本部门、本行业问题重要,是责任心强的表现,也是议政之必须,但是不能坐井观天,五个指头有长短,“巨轮”还有10万吨级、50万吨级之分,要能够在更大视野中实事求是。谈自己的建言议政如何正确,是自信的表现,是参政者必备的气质,可是,自信离不开“信他”,学会尊重别人,也是代表、委员的厚德和素养。

  今年两会要通过决议、选举新一届的国家领导人。所有的议程都必须找寻到“最大公约数”。当然,即便形成了“最大公约数”,在总体得益的前提下,也必然出现有的得益多、有的得益少,有的早受益、有的迟受益的现象。这就要有顾大局、识大体的意识。希望随着充分交流而来的,是交融。交流中的“多”,最终是为了决议中的“一”。“一”仰仗交流中的“多”,才是大写的“一”,粗壮的“一”。

  稳中求进,进中求稳,盼望两会成为“稳”的压舱石,“进”的加速器。(邓伟志)

【编辑:肖媛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