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山城镇化样本解析:户籍改革让农民工成为市民

2013年03月22日 03:26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推动城镇化,把农民工逐步转为城市市民,需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李克强在2012年12月19日主持召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调研工作座谈会时讲话

  ■ 漫想

  中国实行很严格的户籍制度,过去靠户口户籍限制人口流动,限制了人们居住的自由,现在是靠房价限制,农民工只能在北京租房住。

  我觉得未来户籍制度肯定会取消,农民向城市流动,接受平等的教育,很多人可以从事自由职业,比如说自由撰稿人、自由医生、画家等,城乡差别会慢慢缩小。如果取消了户籍制度,卫星城相对更适合农村城镇化人口的居住。

  ——著名作家叶永烈(著有《小灵通漫游未来》)

  ■ 样本

  中山:流动人口积分落户

  2012年12月10日,邱宝新手里拿着中山市居民户口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打那天起,在广东中山打拼了13年的山东枣庄人邱宝新,正式成为了中山市居民。

  2010年6月,广东全省推行“积分入户制”,中山市落实对流动人口、农民工积分入户、入学管理办法,外来工每年通过学历、社保、房产、投资、社会服务等加分项目进行积分,每年竞争一定名额,落户中山。

  3年,邱宝新积了189.5分,终于以超过分数线59.5分的成绩,成为新中山人。“有点范进中举的感觉。”

  为儿入学申请积分入户

  1999年,在老乡的介绍下,邱宝新来到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一家台资企业打工。

  2004年,邱宝新借钱在火炬区买了房。那一年,儿子出生。

  “有房,夫妻双薪,小孩送私立幼儿园,生活还算不错。”那时,户口在邱宝新眼里并不重要,直到面临孩子上学。邱宝新说,他同事的两个孩子,由于没有中山户口,只能上私立学校,“每个孩子一年一万。”

  幸运的是,2010年,中山实行积分入学、入户制度,他决定申请。

  高中学历,有房,社保、纳税10年……2010年,这些硬杠子给邱宝新积了67分,超过50分“入学”的分数线,但“入户”的线是103,“差近40分。”

  参加志愿服务努力加分

  虽然第一年入户申请失败,但儿子通过他的基础分积分顺利入学,这给了邱宝新很大的动力。

  他先是委托父母帮忙,回老家开计划生育的相关证明,“有了这些证明,可以加2分。”

  他陪着妻子到医院进行节育检查,“每年参加4次可以加5分。”

  每年3月,当献血车开进公司场院时,邱宝新一定会挽起袖管参与献血。两年前,邱宝新加入公司的义务消防服务队,义务教别人用救火器材,给同事讲逃生知识。

  这些社会服务为他获得了40分的附加分。

  去年12月10日,邱宝新正式落户中山。

  据了解,每年,中山还会对政策作出调整,利用增加各加分项的基础分等手段降低入户门槛。去年,共审核给予2540人获得积分入户资格。

  ■ 问答

  【对话专家】 陆杰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一提到城镇化,许多人都会想到户口问题,户籍改革的难点在哪儿?

  陆杰华:现在难点在于大中城市、省会城市和单列市。从这些年的进展看,我国上万小城镇已经放开户籍问题,但这些地方的人口只有总量的20%,其余的80%集中于大中城市、省会城市等地。

  这些地方户籍制度改革为何难?因为户籍与一系列的待遇有关,比如社会保障、上学、医疗等。这些就涉及地方政府财政体制改革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难题,就要靠顶层设计。中央层面要下决心,给各地政府一个压力,具体设定出比如5年内解决哪些,10年内解决哪些。

  有些村里很多人其实并不愿意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来换城镇户口,为什么?

  陆杰华:这就涉及跨区域土地流转的问题,还是需要中央层面出台政策。比如一个人老家在四川,来到北京工作,土地流转问题,就不是北京或者四川两个地方可以解决的,需要制度设计。我觉得土地制度可以进行相应的改革,允许土地进入市场,这样一方面让农民获得相应的财产收入;同时,如果能够全国统筹,比如某个城市解决一个人的户籍问题,其土地的收益是否可以拿一些来补偿这个城市?

  相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落户更为困难,为什么?

  陆杰华:总的来说,大城市的门槛可能会比中小城市高一些,因为解决农民工户籍,确实有一个成本问题。而现在大城市又面临着交通拥堵、污染严重等问题。所以我觉得,还是需要中央层面出台政策,从上到下进行制度设计。当然,各个城市落户条件不可能一刀切,可以根据具体条件,制定相应的落户条件。

  刘珍妮 蒋彦鑫 王卡拉

【编辑:王峥】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