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解读“中国道路” 和平发展为世界注入动力

2013年03月24日 15: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上海3月24日电 (记者 刁海洋 许婧)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有关“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研究也明显增多。外界普遍关注,中国道路究竟是什么,它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中国的和平发展将对世界产生哪些影响。

  正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讨。与会的数百名学者多认为,中国道路既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也是一条符合时代特征的道路。走和平发展之路的中国是合作者,而非挑战者。和平发展为中国和世界注入了强劲动力。

  中国道路具有强大生命力

  何谓“中国道路”?中国高层已给出明确答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表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幼文表示,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中国解决了温饱问题;第二个十年,中国开始摸索改革开放之路;第三个十年,中国加入WTO等国际组织,开始融入世界体系。

  埃及前驻华大使贾拉尔表示,西方政治模式和发展道路并非唯一,不一定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只有建立在自己文化历史土壤上的模式,才更有生命力。这正是中国道路的可贵之处。

  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学武指出,世界在面对中国和平发展时有疑惑、有忧虑,但更多人感到震撼与佩服。他表示,以欧洲为例,有的欧洲人惊讶于中国以和平而非军事的方式实现崛起;有的欧洲人佩服中国实现经济大发展、快发展的同时,没有出现“城市贫民窟”现象,也有欧洲人反思,深陷危机的欧洲应该向中国学点什么。

  中国需化解内外压力实现发展

  30多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充分享受到改革的红利。与此同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逐渐成为制约发展的障碍。中共中央党校前常务副校长郑必坚表示,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受到资源和环境的约束;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产业转型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收入分配、社会治理等领域还存在诸多弊端。

  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是要靠改革的延续性,让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在改革中解决。旅法政治学者宋鲁郑表示,中国未来面临新一轮结构转型和制度创新。中国需要继续推动政改,提高司法公信力,加快城镇化建设,解决好与之相关的社保、教育等公共服务问题,下决心调节收入分配。

  在国际上,“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并没有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而消失,反而引发了新的担忧和误解。在大多数学者眼中,“冷战思维”是对这些论调的最好诠释。他们认为,以美国为代表的传统国际秩序的领导者对中国存有戒心,认为中国是旧有秩序的挑战者。同时,中国还同时面临着“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双重身份的尴尬。

  对于如何向外界解疑释惑,与会学者的观点可以总结为“多说”和“巧说”。中国的崛起发展非一日之功,因此向世界宣示和平发展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同时,中国应充分利用“软实力”、公共外交等平台阐述自己的发展理想与目标。

  中国和平发展谋共赢、求“和力”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谋共赢、求“和力”的中国将给世界带来新的动力。

  张幼文表示,中国的发展是以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中国不会谋求霸权和军事同盟。他表示,中国珍惜当前的国际环境。中国赞成国际秩序进行有益的变革,但中国绝不是现有体制的颠覆者。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吴心伯指出,中国在和平发展中追求“和力”。在世界观上,中国认同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在利益观上,中国所倡导的是共赢,而非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在矛盾观上,中国主张采用对话、协商的办法解决争端,不追求完胜,寻找利益的平衡点。(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