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公车扫墓成“盛景” 评论称应关进“笼子”里

2013年04月03日 09:22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公车扫墓成“盛景”评论称应关进“笼子”里
王乃玲/画

  清明节临近,市民利用周末去扫墓。近日,新华社记者暗访南京公车扫墓的情况,发现多辆公车出现在墓地,并晒出了8辆公车的号牌。对此,南京市纪委政务微博回应说,“感谢媒体监督!正在调查核实”(4月2日《现代快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公车”欲断魂。此般“盛景”,在公车消费成为舆论热点的当下,尤为刺目。然而,从新华社记者暗访的情况看,顶风违纪,开着公车扫墓的现象并未禁绝,众多公车亟待相关单位“认领”。

  公车改革是个伤脑筋的话题。为了遏止公车浪费,办法想了很多,最核心的就是“车改”。1993年,广东东莞选择“取消配车,发放补贴”的方式,第一个啃下公车改革的骨头。此后20年间,各地车改悄然而动,从1998年大庆车改失败到2011年杭州车改成功收官,再到正在稳步推进的温州、宁波等地的车改,共识与探索从来没有止步。

  从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我国公车改革已绵延了19年。然而年复一年的改革,似乎一直挂着“空挡”,超编配车、公车私用的势头依然强劲。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恐怕还是两个原因:一是车改的主导者往往是公车使用者,局部的“刮骨疗伤”更多地需要仰仗道德自觉或官员品性,这让分散的车改显得非常不靠谱,要么人走政息、要么悄然无力;二是公车管理长期处于失范状态,要不是明目张胆出现在墓地、校园、高档餐饮等场所,谁也说不清楚奔驰在马路上的公车究竟是“公用”还是“私用”。当然,公车扎堆忙着扫墓,起码给地方预算提了醒——财政支出上居高不下的“三公”账单,怎能为私人扫墓如此埋单?

  公车扫墓要禁绝,缺的不是技术,而是“笼子”。技术只能用来管好车,譬如装配GPS,又譬如给公车刷上统一颜色等,但这些举措在理论与现实中总能找到规避的法子。真正的问题还在于私用公车的“权力”——什么人、什么情况才能用公车?用在什么地方?用了之后如何考核……制度繁复起来,监管得力起来,公车才不至于在私用的路上一直跑偏下去。揪出三五辆公车固然是一种胜利,但千万别指望这样的曝光能吓唬住公物私用的寻租之心。(邓海建)

【编辑:张培坚】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