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热议“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 严防“走账”

2013年04月12日 11:27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继市直部门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之后,广州又将大力推动区县“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此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专家学者、意见人士在对广州予以赞许、肯定的同时,也有新的思考和建议。本期广州圆桌,我们邀请了两名专家和一名政协委员,围绕区县晒“三公”背后的行政逻辑、现实困境及解决之道等焦点问题进行探讨。

  -参加人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李占乐

  公共预算观察专家 吴君亮

  广州市政协委员 韩志鹏

  论“三公”公开

  广州是全国城市排头兵

  南方日报:继广州市直部门晒“三公”经费预算之后,区县也准备启动该项工作,对此您作何评价?

  李占乐:广东的改革创新走在全国的前列,有很多新的举措,比如顺德、深圳的机构改革。“三公”经费公开作为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据我所知,从市级到区级政府预决算中的全面公开,且包含最为关键的“三公”经费,在全国还没有,广州是第一个。我们比较熟悉中央部委、省各厅局的“三公”公开。

  韩志鹏:区县晒“三公”有了“时间表”,就意味着走出了第一步,应该为此给点掌声。我会持续关注这个事情。目前,广州各区在规范财政管理、依法理财这方面与市各部门相比还有一些距离,只有尽早把各个区的三公晒出来,才不容易让人“误会”区里财政花销有“猫腻。”

  吴君亮:广州市的“三公”信息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账目的细致程度上,都走在全国前列。一旦区县“三公”公开也开始启动,那么广州绝对可以稳坐第一阵营的“排头兵”位置。

  论公开难点

  晒得越细越有难度

  南方日报:相较中央部委、省各厅局、市直部门晒“三公”,推进区县晒“三公”经费的难点在哪里?

  李占乐:区级政府跟老百姓接触很多,“三公”内容会更具体,老百姓更容易判别“三公”公开的内容是不是真实,他们更容易看出来,也更容易实现舆论和公众的监督。我们看全国和一些省的“三公”数字,范围很大,数字也很大,条目也比较粗略,不容易看出问题,是不是真实,是不是存在浪费等。

  韩志鹏:如果从技术层面上来看,要让区县“三公”晒一笔清楚的账本,并不难。有一些软件工程师告诉我说,他们已经准备好了成熟的技术软件,可以协助区县“三公”公开。

  真正要晒一本清晰的区县“三公”账本,难在如何防止各区县提前“走账”——即对以前一些模糊的账找合理的消费名头和支出理由。如何防止提前“走账”行为?应该是要求“三公”晒得越细越好,越细越难有“走账”的空间。

  南方日报:“三公”经费并非财政预决算的一个专门的科目,公开的“三公”经费是从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中寻找、归集出来的,容易造成人为取舍。有声音提出,需要作出专门的制度安排予以规范。对此您怎么看?

  李占乐:应该可以作为一个专项的科目列出来。但是现在还有难度,大家对“三公”经费的概念和内涵还存在一些争议,到底什么属于“三公”,什么不属于,没有一个定论。比如说科研经费算不算?执法车辆是否属于公车?正是有一种模糊性,所以有一些部门会对这些进行模糊化处理。

  韩志鹏:实际上,“三公”经费是政府必须的行政成本。现在要求晒“三公”,关键是要看“三公”经费使用到底规不规范?不仅如此,还应该对“三公”公开制定明细要求:不光要知道花了多少钱?钱去哪儿了?还要公布“三公”经费的绩效如何?

  论接待标准

  重点要讲清楚依据

  南方日报:“三公”经费目前存在费用标准不一的问题,如有的接待费定得高,有的定得低。对此您怎么看?

  李占乐:人均支出标准应该给予公开,但是不同部门之间是否能够进行比较,也不一定。不同部门的职能不同,有些部门的接待费偏高一点,有些部门的接待费偏低一点。包括其他的出国经费,公车支出,不同部门的职能行使客观上存在一些差异,不能简单根据支出进行评价,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韩志鹏:这样随意性太强了,应该制定一个规范统一的标准。不然,容易为乱花“三公”找到理由,出现“三公经费是个框,什么消费都往里面装”。

  吴君亮:接待费用标准不一,也许并不是问题,因为各类政务工作的性质和接待的人员性质不同,所以标准不一,也可以说得过去。不过政府应该把这个标准背后的制定依据说清楚、讲明白,告诉老百姓,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标准。

  论监督管理

  地方人大应考虑介入

  南方日报:对于加强对“三公”经费开支的监督管理,您有何建议?

  李占乐:完全由地方人大来主持,现在来看有难度。但是从可操作性来看,争取实现政府部门有关负责人向人大作“三公”支出的专项报告,或者在预决算报告里边单独体现,交由人大审议。政府的重要工作,有向人大报告的传统和惯例,比如审计部门,每年都向人大提交审计报告,还有一些重要的专项工作也有汇报。

  具体而言,可以考虑由预算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和推进政府“三公”经费公开工作。同时把监督的关口前移到预决算审议阶段。在预决算审议之前就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并由预算工作委员会专门受理、研究公众对“三公”经费支出的质疑和批评,并将其整理后汇报给人大,使“三公”经费的预决算能充分挤掉其中的水分。

  但从长远来看,“三公”经费公开不是一个单独的改革,必须纳入国家整体财政改革的进程,核心是加强人大对于政府财政预决算的控制。

  韩志鹏:还是要从制度上来推进“三公”经费的规范管理。但就目前而言,应该尽快推进“三公”经费的公开,详细公开。毕竟现在都不知道区县“三公”是怎么花的?怎么来“对症下药”?

  吴君亮:要详细更公开的公布政府的财务信息,也要加强公众和社会对于相关工作的参与热情与机会,同时人大的查账工作要更主动。

  论实际实施

  基层阻力需克服

  南方日报:据媒体调查,针对区县“三公”经费公开,基层有一些抵触情绪,对此您怎么看?

  李占乐:抵触原因来自两方面。作为政府工作人员,“三公”的公开,对他们以前的行为是一种阻碍,因为确实涉及到他以前的利益的,他以前花钱比较随便,消费比较方便,现在公开了,对他形成压力,对他的行为形成阻力。这个问题需要克服。

  另一方面,公众对于政府的公务支出有一些误解。老百姓一看公务支出那么多,马上质疑是不是都合理,实际上也不是这样的,很多部门需要履行职能,一定的“三公”支出也是必要、必须的。基层政府可能怕公开之后,老百姓一看,数额那么大,那么多,怕老百姓不理解,有怨言。

  韩志鹏:这种抵触情绪能够理解。毕竟在基层“三公”消费存在更多不规范的地方,过去日积月累的种种问题,现在一下子要在晒在“阳光下”,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习惯,也很难一下子适应过来。

  况且,广州市即使是在全国率先晒出“三公”,也存在各种议论。打个比方,让各区晒“三公”好比让他们把自己的家产翻出来给公众看,不仅如此,还要接收各种评价甚至遭人“骂”。这种情况下,他们自然是有抵触情绪的。不过,这种心态也反映了部分基层干部不习惯接收监督的现象。

  吴君亮:主要是基层不习惯这么做,因为以前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所有由于不习惯而产生抵触情绪,也是很正常的。

  记者 黄伟

  陶达嫔 晏磊

【编辑:何敏】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