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工人日报:守望相助,愿爱心接力更有序

2013年04月23日 10:44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尽管已经过去5年,但汶川地震留给公众的心灵震撼和伤痛仍然很难抹去。4月20日上午,当雅安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的消息通过新闻媒体披露后,许多人情不自禁又一次想起汶川,不自觉地拿芦山与汶川相比,在悲痛中估算着地震可能造成的伤亡。

  灾情已经发生,救援当仁不让成为第一任务。如果说,公众对汶川的联想只是出于一种本能反应,是因为汶川留下了太深的灾难记忆,那么,当芦山救援的号令已经拉响,每个救援的参与者其实都更需要铭记汶川地震救援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并融入到芦山救援当中。无论个人还是团体,政府还是民间。

  时间就是生命。汶川地震让多人知道了“黄金72小时”概念,尤其是第一个“24小时”对于生命的意义。让人欣慰的是,迅速反应已成为芦山地震后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仅仅几十分钟,多个救援组织已经奔赴灾区,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志愿者队伍紧急集合,更多普通人转发呼吁,为救援车辆让出生命通道……

  专业素养不可或缺。当年的汶川地震,许多民间机构和志愿者队伍在第一时间到达了灾区,为灾区救援贡献出了巨大的民间力量。不过据后来的一些志愿者反思,其实起初他们的工作相当盲目,面对需要帮助的人常常感到无能为力。反观这次,救援行为的专业性明显提升,在装备和意识两方面均显得更加成熟。

  激情之外,更需理性。不只是直接参与救援的人需要接受专业指导,普通公众对灾区的热切关注也应该与理性相融合。我们看到,一方面,更多的普通网民通过网络聚焦灾区、哀悼逝者;另一方面,很多人在悲痛之余,仍然不忘发出提醒:理性救援、理性关注,抵制谣言、切莫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变相为救灾添乱……

  除此之外,有人提醒救援者要学会自我保护、提防余震,有人倡议记者不要曝光惨烈的画面,学会尊重伤者和逝者的尊严。应该说,所有这些变化其实都与汶川地震及其救援留下的经验教训不无关系。

  铭记此前的经验和教训,才会让今天的救援变得更加务实、更加高效。(刘楚汉)

【编辑:马婷婷】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