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父亲杀害儿子一家四口 折射乡村价值观转型之痛

2013年05月03日 10:50 来源:半月谈网 参与互动(0)

  一名51岁的父亲残忍杀害小儿子一家四口,包括两个年仅3岁、1岁的孙子——近期发生在安徽省凤台县的这起灭门惨案骇人听闻。案件反映出的乡村伦理失衡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儿子欺侮父母酿惨案

  今年3月12日,凤台县朱马店镇马店村村民朱根一家被发现遇害。案发后41个小时,警方将犯罪嫌疑人、朱根父亲朱敬四抓获。

  据朱敬四交代和多方证实,本案起于家庭矛盾:朱家先后建有两栋住宅,两个儿子婚后各分得一栋,父母随小儿子朱根住老宅。自2009年起,镇上的人陆续从老街向新街转移,大儿子新街上的房子升值到一百多万元,小儿子老街上的房子只值二三十万元。小儿子夫妻俩因此认为父亲“偏心”,家庭矛盾迅速激化。因要“换房”不成,小儿子砸了父母全部家当,并将其赶出家门,迫使他们外出打工为生。

  2010年至今的3年里,朱敬四因亲戚去世几次返乡,却屡遭小儿子当众恶毒辱骂、持刀威胁,他在愤懑和绝望中生出了“了断”的想法。

  今年春节后,朱敬四悄悄返乡,于3月11日凌晨翻入小儿子家中,将熟睡中的小儿子一家残忍杀死。

  作案后,朱敬四在现场留下一封信,历数家庭矛盾,并称“杀人者不一定是坏人”。他归案后供述,自己内心其实是偏向小儿子的,“我是跟他一起过的,两处房产面积差不多,原来老房子的市口更好,我怎么能预料到新房子会升值?”

  不孝背后的乡村伦理失衡

  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地村民认为朱敬四虽然性子比较直,但总体还是个朴实的人。除了不该杀孙子,他们大多对其抱有一定的同情,“现在乡里风气不好,有些年轻人实在不像话。”

  纵观本案,表现出的是一种“丛林法则”:儿子、儿媳毫无感恩孝敬之心,父子间解决争端均通过暴力而非法律途径,社会调解作用失效。

  安徽省社科院法学所所长李小群认为,像这种赠与式房产产生的纠纷,以及子女殴打、虐待父母,均可通过法律解决,农村群众法制意识相对淡薄,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而朱敬四则供述,自己并非完全不懂法,“打官司能帮我要回房子,但能保证儿子将来不骂我、不打我、孝敬我吗?”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认为,这种不孝的背后是乡村伦理失衡,“我国传统家庭代际关系的核心是‘反哺’,父母抚养子女,子女通过回报养育之恩来达到代际平衡,但近年来在农村这种平衡逐渐被打破。”

  贺雪峰说,失衡的具体表现是父母给子女盖房子、办婚事等被视为天经地义,而子女赡养、孝敬父母的责任感却弱化了。“结合本案,其子近乎掠夺式地占有了父母财产,却毫无尽孝之心。”他近年来在安徽、河南、江苏等省的十几个村庄调研发现,子女不孝现象很常见,很多老年人生活状况较差。

  乡村经受价值观转型之痛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吴理财认为,乡村代际伦理失衡反映了传统伦理体系的快速消解,并深入到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单元。而农村一些受惠却不孝的子女所持有的,是一种既不同于传统伦理,又与现代观念格格不入的畸形权利观。

  “在传统乡村伦理体系中,子女不孝会受到宗族组织、权威长者的谴责和纠正。现在这种制约已近乎解体,社会舆论也失去了力量。年轻人不是不知道孝道,而是更看重现实利益,价值观中似乎‘没钱’比‘不孝’更丢脸。”他说,朱敬四夫妇遭到小儿子虐待长达3年得不到纠正,就是公共道德无力、社会制约失灵的体现。

  兰州大学副教授申端锋认为,当前的中国农村社会正在经历一种新的转型之痛,即价值观转型之痛。

  “随着市场经济和大众传媒的渗透,在金钱至上、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价值观冲击下,传统伦理体系面临内部失衡、制约弱化的危机。”申端锋说,这使一些原本清晰的价值判断变得模糊,导致一些矛盾以极端的形式表现。

  农村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农民的幸福感要由适应时代变迁的新型家庭代际伦理来支撑,而完成这种转型则需要政府、社会形成合力。专家建议,政府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将传统观念和现代理念相结合,培养新型乡村代际伦理。除此之外,还应积极培养农村的自组织能力,使其自我组织自我制约,更好地发挥对伦理失范行为的纠正作用。(《半月谈》2013年第8期,记者 徐海涛)

【编辑:朱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