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华网:以谨慎科学态度护航志愿者精神

2013年05月03日 15:4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芦山“4 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以后,全国各地志愿者第一时间赶到地震现场,协助实施救援工作。几天过后,陆续进入芦山县城的志愿者数量达到了一个高度,尤其是非业志愿者已经超过当地需求。贵州籍女志愿者汪策在向灾区运送药品时不幸遇难后,更是引发舆论热议,志愿者专业技能和志愿者领袖组织能力遭到质疑,“不顾危险来灾区做点事”的志愿者被理解为“帮倒忙”。

  我们还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时爆发出来的志愿者精神,这一年,因为中国志愿者的集体亮相,也有人称之为“中国志愿者元年”,也让我们集体顿悟到文化软实力的无形进步。

  曾有人怀疑“80后”能否担当起祖国的未来,我们看到在汶川地震现场,“80后”志愿者用自己诚挚的大爱和无私奉献,在应急救援、群众安置、清理现场、心理援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年后的今天,在“4 20”芦山地震现场,我们看到了很多“90后”志愿者的身影,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0后”“90后”是志愿者中坚分子和骨干力量,他们的志愿行为和志愿精神所具有的文明传承的价值已经超过事情本身。

  志愿精神彰显的是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民心凝聚。从抗震救灾来看,志愿者组织从最初的捐钱捐物、义务献血、抢险救人、维持秩序,逐步发展到提供运输车辆、提供无线电联系、提供医疗帮助、提供心理援助等专业性强的救助项目。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志愿者的道德情感与民族感情以及对生命的关爱的公民意识和大众精神。并且相信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非政府组织的强大和成熟、志愿文化的深入人心,中国的志愿者事业一定能够有大的飞跃,也必将有更多的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之手托起志愿精神的光芒。

  每个志愿者都是一枚闪亮的“徽章”,社会各界不要轻易评判志愿精神,而应以谨慎、科学的态度去细心呵护它,去共同维护志愿者精神的纯粹性和崇高性。正如汶川地震时一个志愿者所写的:“一个看似巨大的灾难,除以十三亿就变得很小;十三亿人民每人献出一点爱心,就会汇成一片爱的海洋。”

  (王术静)

【编辑:王珊珊】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