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称假“求辟谣”往往真造谣 应提升官微公信力

2013年05月06日 14:42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假“求辟谣”造谣惑众,煽动公众情绪,从而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之后果,由此更加警醒我们决不能对网络谣言掉以轻心

  “求辟谣”的迷惑性在于一个“求”

  近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在全国范围内集中部署打击利用互联网造谣和故意传播谣言行为,包括对一些所谓“大V”账号以“求辟谣”、“求证”等方式故意扩散谣言之案例进行查处。造谣传谣者先在网络上假设一个“求辟谣”的总标题,在“求证”的名义之下抛出一条条谣言,他们利用网络编造虚假信息,让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跟风,最终达到传谣之目的。

  “求辟谣”的迷惑性在于一个“求”,造谣传谣者往往把自己装扮成“旁观者”,企图避开以“第一人称”发布谣言的嫌疑。“求辟谣”者自以为得意,认为倘若受到追查,便以“我不是故意的,我也是不知情的,而是在求证”之托而逃避追究。岂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种假“求辟谣”真造谣的所谓“新把戏”,没有“玩”多久就被有关监管部门识破,并依法受到了追究。

  然而,“求辟谣”不仅具有迷惑性,而且带有挑战性、攻击性。它的出现再一次表明,网络造谣不时出现,虽遭不断打击,但别有用心者总要变着手法造谣传谣。尽管网络谣传属于极少数,尽管绝大多数人并不相信谣言,尽管网络舆情管理总体在可控之列,但是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高速发展,论坛、博客、微博等各类网络应用形态层出不穷,混杂其中的虚假谣言信息误导网民,降低了网络公信力,污染了网络环境,有的甚至已经影响到国家形象,给网民、互联网企业和社会造成伤害。假“求辟谣”造谣惑众,煽动公众情绪,从而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之后果,由此更加警醒我们决不能对网络谣言掉以轻心。

  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掌控能力是考验

  应当正视这样一个事实,造谣与辟谣作为舆论阵地的一对矛盾,将始终存在于网络。问题在于,如何让公众明白什么是真“辟谣”,什么是假“辟谣”,最终不传谣、不信谣。为什么网络谣言遭到不停的打击,又不停地出现,甚至能弄出“求辟谣”这样的形式来迷惑不明真相的人?警示是多方面的。

  从假“求辟谣”的内容看,其多为围绕社会敏感度高、舆论关注度大的话题,以博公众眼球。事实证明,如果政府部门在社会敏感度高、舆论关注度大的话题中失语,就会给谣言的流行打开方便之门。面对假“求辟谣”,如何做到主动回应,及时出击,这是对领导干部网络执政能力的考验。

  领导干部网络执政能力,是指运用网络科学研判舆情、正确引导舆论、及时处置网民意见和要求,以及善待、善用、善管媒体等方面的能力。提高领导干部网络执政能力,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庞大的网民群体包含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这使互联网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成为各种意识形态的较量场,也使互联网成为领导干部搜集和把握社会舆情的重要渠道。领导干部必须挤出时间上网,了解网络舆情,开展网络调研。在这个过程中,领导机关和相关组织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介入议题的讨论,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快速公布事实真相,在吸纳网民意见的基础上,顺势疏导网民情绪,积极作为,有效控制舆情发展的节奏,最终达到疏通民意民情的目的,将舆情风险降到最低。可以说,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掌控能力是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

  “官方微博”要成为“真辟谣”的有效阵地

  现在,“官方微博”渐渐多了起来。它是政府部门利用新媒体与网民互动、了解民情、疏导民意、舆论监督的新载体,对打造服务型、阳光型政府,提升政府和媒体的公信力大有裨益。“官方微博”是政府重视网络和网络民意的自信表现,是网络执政能力提高和作风改进的体现。那么,“官方微博”如何才能成为“真辟谣”的有效阵地?

  重要的是提升“官方微博”的公信力。“官方微博”应在第一时间抓住突发事件的热点、难点、敏感点,抓住热点事件、焦点人物、关键情节,关注网民思想动态,研判事件态势,了解和吸收民意,把“政府想要公开的”与“受众想要了解的”巧妙结合起来,主动、谨慎地设置议题,积极介入热点话题,应对突发事件,及时有效地发布信息、澄清事实、遏制网络谣言,敢担当、不缺位、不失语,进而稳定人心。同时,要转变话语表达方式,克服因官气太重而致官方微博多空话、套话的现象。

  依法惩治网络谣言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假“求辟谣”而真造谣现象警示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对网络造谣查处的高压态势。对在网络上编造和传播谣言者这种破坏网络信息传播正常秩序、损害社会公共环境的“害群之马”,广大群众深恶痛绝。依法惩处网络谣言责任人和网站,绝不允许编造和传播谣言的歪风在网上蔓延。这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利用互联网造谣传谣是违法行为,我国有多部法律对惩治网络谣言作出规定。因此,对网络造谣和传谣这种社会秩序的破坏性力量,要依靠法律的力量,对造谣、传谣等不法、不良行为进行坚决、严厉的打击。

  网站不应成为虚假信息的温床,网络的自由更不意味着监管的空白。网络媒体应进一步完善内部工作机制,加强网站自律体系建设,做到快速发现谣言,及时阻断谣言,不给谣言提供传播渠道,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共同促进互联网行业文明规范有序发展。否则,也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归根结底,遏制和打击网络谣言,维护正常有序的网络环境,需要包括网站、网民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作者:鲁军,上海市纪委法学博士)

【编辑:张培坚】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