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汶川见证“中国力量”(2)

2013年05月13日 03:30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唐山十三义士”的事迹传为佳话。

  爱的力量强劲传递。灾难面前,一双双温暖的援手,让灾区群众在绝境中逢生,在感动中振奋。

  “地动山摇摇不散中华魂魄,山崩地裂裂不开万众一心。”这幅灾区大地上醒目的标语,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彰显的是祖国大家庭守望相助的炽热情怀。

  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芦山,当灾难再次降临,一个个慷慨解囊的义举,一次次举国相助的行动,再次书写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品格,汇聚了抗震救灾的深厚力量。

  位于都江堰市东北面的壹街区,有一个占地66亩的人工湖。俯视湖心岛,形状犹如两手相握。“这寓意壹街区由上海和都江堰联手打造,我们是一条心、一家人。”壹街区现代服务业功能区负责人周宝琦说。

  壹街区核心区是汶川震后上海市对口援建都江堰市的重点项目,双方携手打造灾后重建城市综合配套项目,解决群众安居问题。

  汶川地震后,“一省帮一重灾县”对口援建机制建立。承担援建任务的省市全力支援灾区,即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决心不变、目标不改、力度不减。

  走进绵竹市金花镇玄郎村,一幅美丽乡村的图景映入眼帘。规划有致的民居,干净整洁的道路,绿树掩映的场院,村门旁一家名为“玄郎人家”的农家乐里,游客品茶品茗闲聊。

  玄郎村是汶川灾后异地重建的一例。在江苏武进的援建下,从新址破土动工到农房全部建成、基础设施同步配套,只用了半年多时间。“2010年1月8日,422户居民过年前全部搬入新居。”村支书孙秀华感佩至深。

  “首都标准”“山东情谊”“广东速度”“上海质量”……这些特定名词的背后,是对口支援省市高度负责、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汶川,来自珠海的工程专家张彤被称为“拼命三郎”,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援建中,张彤骨折动了手术,右小腿里夹着一块钢板,仍然每天拄着拐杖到工地。

  在北川,提起崔学选的名字无人不晓。他是山东潍坊市原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也是北川新县城建设组第一任组长。2008年5月,到北川不久,崔学选的身体就出了问题,为了坚持工作,要吃下平常剂量两倍的药。北川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他的病情不断恶化。同事劝他回山东治疗,崔学选左推右拖,就是不肯走:北川两万多群众还盼着早点建好新房子呢!

  崔学选终于病倒了,弥留之际,仍然牵挂北川。已经无法说话的他示意女儿拿来纸笔,艰难地写下一行字:“回北川,给孩子(指孤儿姊妹)钱,叫她们(指妻子女儿)去,这事重要。”

  5年来,在绵延300公里的汶川地震灾区,援建省市和灾区人民一道,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援建结束了,帮扶远没有结束。

  在什邡市人民医院,很多外地患者慕名而来。院长陈荣久将其归因于北京“后援建时代”的持续帮助,“北京不仅仅援建一所漂亮的医院、提供一批先进的设备,更是提供了顶尖医疗资源的制度化对口援助。目前,北京来的对口专家,医院常年保持6人左右。”

  发展振兴,美好家园,感恩奋进展开梦想翅膀

  “因为有你,驱散阴霾;因为有你,生命之花再度重开……”2011年央视春晚上的这首《因为有你》,表达着四川人民的感恩情怀。

  回首艰辛来路,放眼巴蜀大地,“感恩”二字,同汶川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进程如影相随,已深深融入灾区乃至全川人民的血液中,成为四川新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

  如今行走灾区各地,不时会发现“许昌新村”、“辽宁大道”、“重庆路”这样的新地名。每个地名背后,都有许多感人故事;每个地名本身,都在诉说灾区人民对援建省市的感恩之情。

  知恩、铭恩、报恩,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文字的流露,更是一种发自内心、诉诸行动的责任。

  芦山强烈地震,汶川震感强烈。灾难降临,汶川人感同身受。“我们有救灾经验,让我们去吧!”汶川震中映秀,人们踊跃报名参加救援。

  20日上午11时,由民兵抢险队、山地救援队、医疗救护队、心理抚慰队等组成的汶川县救援队集结完毕,130余人赶赴芦山。

  绵阳市火速派出600多名医疗救援人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人员和33台重型机械,先行奔赴雅安灾区。随后,5辆满载救灾物资的汽车疾驰灾区,物资中包括500顶帐篷、2000件饮用水及2000件方便食品等。

  不只是汶川,不只在省内,四川人感恩的脚步,早已遍布全国。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四川甘孜州的49名医护人员成为首批抵达震中的省外医疗救援力量。甘肃舟曲泥石流,武警四川总队派遣的救援队,是第一支抵达舟曲的部队。2012年云南彝良地震,四川消防总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宜宾市等纷纷派出救援人员,还有不少四川志愿者赶赴震区。

  感同身受,知恩图报。

  2010年7月,玉树州民族中学的1600多名学生在都江堰八一聚源中学复课。为了让来自玉树灾区的同学们有最好的学习环境,八一聚源中学师生一个月内两次搬迁。

  2011年初山东大旱,四川迅速调配77台(套)大型钻探设备、845名工程技术人员赶赴山东旱区。

  2012年7月,北京遭受暴雨洪灾,四川什邡籍在京人士和什邡企业家等共同发起成立“北京感恩公益基金”,划拨120万元“暴雨灾害救助”。

  怀感恩之心,立奋进之志。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青川县受灾群众自建住房上的这两条标语,喊出了灾区人民不等不靠、重建家园的信心,道出了灾区人民自力更生、不向命运低头的坚韧。

  北川县开坪乡龚兴兰和丈夫创业养猪,正当事业蒸蒸日上,接连遭受“5·12”特大地震、唐家山堰塞湖、“9·24”特大泥石流沉重打击,损失百余万元。

  坚韧的农家妇女一次次擦干眼泪,“只要人还在,就决不放弃,就一定坚持,一切从头再来!”如今,龚兴兰已在北川成立震兴生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500多万元建成占地44亩的养殖场,年出栏生猪1万头,产值1000多万元。由此喜获“中国青年创业奖”的龚兴兰,如今的梦想是“帮扶带动附近农民养猪致富,让更多的人吃上北川的绿色品牌猪肉。”

  德阳市,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汶川震后第八天,灾后首批产品起运出厂;震后1个月,大部分关键设备恢复运转,总体产能恢复到震前50%以上;震后半年,圆满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工业总产值创新高。公司党委书记何显富在《建设美好新东汽——感恩回报的行动体现》一文中说,把企业经营好、发展好,是感恩祖国、回报社会的最好体现。

  最大的感恩是加快发展振兴,最大的感恩是建设美好家园。

  2011年8月,四川启动实施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着重推进产业发展、就业促进、扶贫帮困、生态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等重点工作。

  如今的地震灾区,城乡布局优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事业实现整体性跨越,经济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超过震前水平。

  放眼四川,发展振兴步履刚健。汶川特大地震以来,全省生产总值四年翻一番,突破2万亿元;地方公共财政三年翻一番,突破2000亿元。

  从悲壮走向豪迈,从恢复走向振兴,巴蜀大地,奋进书写新篇章……

【编辑:程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