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职业乞丐死缠烂打强要返乡车费 救助站很尴尬

2013年05月29日 09:23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0)

  省民政厅2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说,《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10年来,全省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32913人次,其中未成年人23970人次。目前全省救助站数量已达75个,设区市、县(市)级救助站已实现全覆盖,救助管理服务网络基本形成部、省、市、县四级联网。但救助站在为流浪乞讨人员和困难群体带来温暖的同时,也面临新的困惑和挑战。

  “最让我们头痛的就是职业乞丐。”省救助管理总站站长郭奇说,近年来职业乞丐日益增多,占街面流浪乞讨人员的70%,恶意骗站、跑站、闹站现象时有发生,应对职业乞讨缺乏有效的执法手段和依据。

  “他们很多乞讨手段日趋专业化、团体化,严重影响正常救助工作的开展。”郭奇说,还有一些职业乞丐被送到救助站后死缠烂打,强讨硬要返乡车费,不给就到处打电话投诉。为了息事宁人,救助站往往给钱了事,却助长了恶意求助行为。

  救助站面临的另一尴尬是精神异常者等滞留人员。根据《救助管理办法》,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但实际运行中,往往遭遇受助人员返乡难问题。比如,一些痴呆傻等精神异常者无法提供个人信息,无法联络家人,站内滞留严重。

  截至2012年底,全省滞留在救助站的人员达300多人。其中,福州救助站滞留人员就达100多人。近年来,福厦等地滞留人员不断增长,救助站不堪重负。

  谈到破解救助之困,郭奇表示,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政策,明确民政、公安、卫生、城管等相关部门的权责,加强协调配合,防止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同时,对组织、教唆、胁迫未成年人、残疾人乞讨的“丐头”、“黑帮”要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希望媒体多报道职业乞讨现象的内幕,同时提醒市民,如发现职业乞丐,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他说。

  “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人员数量,才是治本之道。”郭奇认为,减少流浪乞讨现象,治本之策是消除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他表示,今后各地救助站将对受助人员开展免费技能培训,提供就业机会等,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帮助他们实现自食其力。

  “政府力量毕竟有限,希望更多民间力量参与救助,给流浪乞讨人员更多关爱,让他们停下流浪的脚步。”郭奇呼吁。

  闽探索引入民间力量参与救助

  本报讯 (记者 潘园园) 目前,我省已开始积极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工作。

  如,泉州市民政局与香港丰收基金会合作,成立我省首家民间救助保护流浪儿童的NGO组织——泉州市泉源少儿培育之家,目前已接收泉州、莆田、三明等救助站寄养的57名流浪儿童。

  同时,我省部分地市采取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民办养老机构做好滞站人员安置工作,并引进社工参与救助。如,漳州市率先引进心理咨询师、法律顾问、医师等专业社工介入救助管理,以提升服务质量水平。

  6月19日:救助站首个开放日

  流浪者来到救助站之后,他们将获得怎样的救助?今年6月19日是首个救助站开放日,有兴趣的市民可以前往参观。

  根据民政部部署,今年6月全省将开展“传递温暖,关爱救助”主题宣传月活动,今后每年的6月19日被确定为救助机构开放日,有条件的救助机构将适当增加开放日次数。(记者 潘园园)

【编辑:吴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