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研发者谈蛟龙号科学应用:有许多关键技术要突破

2013年06月04日 10:28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0)

  翁震平:深谋“蛟龙”号 远虑可燃冰

  科技追梦人

  由《科学中国人》杂志主办的“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尽管在网上进行得如火如荼,然而作为此次候选人之一的中船重工702所所长翁震平,却根本没有时间去关注这件涉及自己“名誉”的事。

  翁震平忙什么?这段时间,他除了“蛟龙”号海试前的一大堆准备工作外,还格外关注一样东西:可燃冰。

  “‘蛟龙’号本身不是目标,科学应用才是目标”

  6月10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首次赴南海开始试验性应用。

  采访中,翁震平几乎没有向记者谈研发成就,而是谈了许多研发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重点。

  “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还有差距。‘蛟龙’号本身不是目标,科学应用才是目标。只有应用,‘蛟龙’号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翁震平说,“深海装备技术成果,要真正在开发深海资源、研究海洋科学、维护海洋权益中更好更快地发挥作用,还有许多关键性技术要去突破。”

  “技术是无止境的。”这是翁震平常说的一句话。正是有了这样永不满足的创新发展观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责任感,自“蛟龙”号从马里亚纳海沟海试回来,作为一所之长的翁震平,就带领科研人员快速打响了“蛟龙”号技术改进的“优化升级战”。

  一年来,针对去年在7000米级海试中暴露出的问题,按照专家们提出的优化升级要求,他们对机械手、声呐测量装置、着底装置等关键性技术,完成了改造与适当改进。

  紧接着,他们又进行了陆上联调测试、水池调试等。并对将首次随“蛟龙”号下潜的科学家,进行了潜水器技术条件、载人舱内布置、海试现场工作特点、下潜人员生理与心理等多方面的培训。

  先后经过11次的水下调试结果表明,“蛟龙”号的技术状态继续保持良好,所携带的水下作业工具均具有可操作性,总体技术状态具备出海试验性应用的条件。

  翁震平告诉记者:“对于应用型的载人潜水器来说,深度只是表示它能去的作业区域大而已,对于需要应用它的科学家而言,更关心的是在某一深度是否能完成所希望的作业任务。今后,我们在‘蛟龙’号的技术改进方向上,绝不是仅仅在深度上递进,更多的是如何提高作业能力与降低使用成本。”

  “‘蛟龙’号实现了世界同类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实现了多种高性能海底作业能力,具有世界同类载人潜水器最充分的安全保障措施。”这是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办公室组织召开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与海试项目验收会上,专家组形成的一致性结论。

  而对于翁震平来说,最令他欣慰的,并不仅仅在于“蛟龙”号技术的先进,而是通过研发与海试,我国在深海载人装备技术研发上,培养与锻炼了一大批年轻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一支载人深潜的潜航员队伍,将有力推进我国走向世界深海勘探强国。

  “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

  前不久,日本在全球首次实现海底开采可燃冰,并将用特殊的技术把可燃冰转换成甲烷气体。

  听到这个消息,翁震平坐不住了。在他看来,站在能源战略的高度,像可燃冰这种未来资源,如果不抓紧开始研究,很可能带来战略性的影响。

  因此,能否利用702所在深海装备研制上的独特优势,早日谋划进军海底新能源领域,成为翁震平近来心头萦绕不去的一件事。

  对于翁震平的想法,有人认为:“目前就我国开发能力来说,还不成熟!特别是在海洋装备方面,我国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难度总是有的,就像当年我们提出搞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同样没有经验,困难重重。最终我们通过走开放与合作道路,系统掌握了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设计、建造和试验技术,实现了从跟踪模仿向自主集成、自主创新的转变。这是为什么?我们有着举国体制优越性。”翁震平却信心十足。

  在大家的印象里,只要是认准了的事,翁震平就非试非做不可。过去,所里搞科研体制改革是这样,搞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是这样,提拔年轻人到重要科研岗位更是这样。

  今年国家海洋局在江苏召开“建设海洋强国座谈会”,翁震平是唯一一个从不靠海的城市去的参会代表。

  “什么叫海洋强国?一个深字,一个远字。在深海和远洋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我们的力量,就是强国!”他在会上建议,由江苏牵头成立可燃冰开采公司,形成一个从开采到运输、销售的整个产业链。“这件事,必须要超前谋划,要快做。日本花了20多年的时间来研究可燃冰,美国人对于页岩气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化开采也用了20多年。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

  为了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在702所召开的江苏省海洋装备产业技术合作联盟研讨会上,翁震平特邀中国石油大学教授陈光进,作《天然气水合物利用与风险防控》报告,详细介绍了可燃冰储备和各国的利用现状。他也借机结合702所技术积累,就可燃冰开采过程中对深海装备的技术要求提出问题,组织参会人员展开讨论,提高了大家对可燃冰的认识和了解。

  “如果成立一个可燃冰开采公司,我这个所长宁可不当了,再到国家的能源产业发展中去贡献点力量。”翁震平对记者说。

  令翁震平欣喜的是,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多个部委办领导及众多专家学者的肯定与支持。更让他没想到的是,此次海试,科学家将随同下潜,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重点考察“冷泉”(可燃冰的海底出口)。

  如今,翁震平和他的团队,在完成“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优化升级、建立小型深海空间站演示验证平台的基础上,正在开始筹划深海移动工作站。

  “不一定要沿海的城市才能发展海洋装备产业”

  最近一段时间,翁震平格外关注可燃冰,这也激活了他的“海洋装备产业梦”。

  从当年搞测试的技术人员一路走来,翁震平在长期的磨练中对科技与产业的结合有了更深的思考。特别是近年来,他也在反复强调一个观点:“不一定要沿海的城市才能发展海洋装备产业。”

  他以海洋船舶举例,一条船,船壳占25%左右的产值,发动机占15%左右,电子设备也占8%—10%。除了船体外,船用机电设备如电机、泵、电子导航设备甚至核心的发动机等,都可以不在沿海制造。

  “深海装备具有高技术、高门槛、高附加值特性,能否将深海装备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呢?”翁震平说,在他看来,702所所在的无锡,具有强大的装备制造和配套能力,完全有可能在原有产业基础上继续提升,将原来各类机电产品升级成性能更强、更节能的产品,同时引导科研资源与各类资本向深海装备发展。

  702所聚集了一批专家,先后成功研制了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掠海地效翼船、小水线面双体船、水翼船、援潜救生设备、Z型全回转推进器、高速游艇、水上游乐设施等系列产品,开发了SHIDS船舶性能设计系统等专用软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所许多科研成果已转化为产品或应用于船舶设计、建造和标准规范的编制中,有力地推进了我国船舶和海洋工程事业及地方经济发展。

  事实上,翁震平正是清晰地看到所里的科技人才与研发创新优势,以及积累了丰富的政产学研合作的经验,而反复提出这个城市产业转型设想的。

  采访中,翁震平不但畅谈了心中的海洋装备产业梦,更介绍了702所“手上”有望成为与多方合作新平台的一些“秘密武器”,例如,比足球场还大的海上平台,平时漂在海上,还可以抛锚停驻,需要时就用拖轮拖着走,可以作为海上补给站、游客集散地、物资储备站等,如果加上海上风电和太阳能电池板,就能成为一座浮动的海上休闲旅游基地。“目前,三沙市已对这一‘海上浮城’表示出强烈兴趣。同时,我们正在与中国石油大学进行合作,已初步确定联合筹建实验室,并在无锡成立一个海洋能源学院,为探寻未来海底的能源宝藏培养更多精英人才。”翁震平自信地说。

  他指着窗外的一座宏大的建筑物对记者说:“那是刚刚建成的用于海洋工程试验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实验室,如果今后能在那里建起一座深海装备科教产业园,我想应该还可以在无锡打造一个中国一流的深海装备产业基地。”(记者 过国忠 无锡日报记者 刘 纯)

【编辑:肖媛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