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违章建筑野蛮生长 居民称面积不大创意无限

2013年06月04日 17:21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平房搭二层,一楼扩门脸,顶楼搭天棚……违章建筑时常出现在人们视野之内,许多居民早已司空见惯。

    与此同时,新违建管不住,旧违建拆不掉,一直是老大难问题。近日,北京市《关于查处居住区内违法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本市16个区县启动针对居住区内违法建设行为的检查,并将对存在违法建设的房屋,冻结房产登记抵押手续,直至违建拆除。

    升级版拆违,能否取得成效?违建屡禁不止的背后,到底还有哪些推手?

    违建 野蛮生长

    “家家户户几乎都建了违建,谁投诉谁啊”

    西城区,德胜门内,平房小院鳞次栉比,若是俯瞰,青灰色的房顶高低不平,仿佛一块灰色浮雕。

    也有例外,平房顶上,间或出现几间简易房,大多是白墙蓝顶,在青灰的底色下尤其显眼。部分地区,简易房甚至连成一片,仿佛平房区变成了“别墅区”。

    这些简易房被居民称为“小二层”或“小二楼”,基本无一例外,全是违建。

    据居民朱先生回忆,“小二楼”的兴起时间并不长,顶多是十年内的事情。在此之前,在院子里私搭乱建,才是平房区最常见的违建形式:“院儿里实在没地方建了,这才想出法子,用高度换空间。”

    搭建违建的原因各有不同,首当其冲,就是平房面积小人口多。正因为此原因,自建房早在二十年前就成为常态,由于“违建”产生的邻里矛盾,还曾通过“贫嘴张大民”等影视文学形象引发过社会讨论。

    可如今搭建“小二楼”,更多则为了经济因素。据居民透露,许多住户搭建新楼后,都将多余的房间出租,一间普通平房便可获得近千元的收入。

    “最早建房时,还有邻居因为遮挡阳光之类的原因,去投诉城管。但来了人也管不住,久而久之,也没人再投诉了。何况家家户户几乎都建了违建,谁投诉谁啊?”德胜门内某胡同居民高升(音)表示,违建对于平房户而言,往往只是改善生活的必然手段,由于法不责众的因素,很少受到政府部门的干涉。

    这一表述,也被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街道工作人员所认可:“现在的原则是不能新建违建,至于平房区旧有违建,基本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很难解决。”

    还有更为小众的“潜规则”,被住户所利用——据内部人士透露,在街道办等部门拆除居民违建时,为缓和矛盾,部分政府部门愿出钱“补偿”搭建者,这一规则也被一些低收入住户所利用,更加大了拆违的难度。

    “这年头只要不当街盖大棚,被拆的概率太低了”

    如果说平房违建还有改善生活环境的因素,那么楼房违建,主要动力皆是“利益”二字。

    酒仙桥附近的业主陈远(化名),就是被利益推动的业主之一。5月20日,他购买的二手房过户手续完成——不到90平方米的小三居——拿到钥匙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家居设计师看房测量,准备装修。

    不到两天,设计师就给陈远发来了设计意见,其中第一条就是:将客厅面向小区绿地的一扇墙打穿,将窗户改建成门,并向外搭建一间“阳光房”。

    这项建议,将给陈远的新房增加5平方米的面积,用陈远的话来说则“等于净赚二十万”。

    拆改的代价,则是占用一片小区绿地,和拆除部分承重墙。

    这给陈远带来了一些困扰,一是怕物业来干涉,二是怕楼上邻居反对:“毕竟我这是一楼,从我这儿就开始拆承重墙的话……”

    不过在实地调查后,陈远决定还是按照设计师的构想行事:“我数了,小区里有条件像我这样改的房一共8户,有5户都改了。”

    在陈远看来,这一统计说明“物业不会管,邻居也好打发”。他的这一计划,还得到了朋友的支持,其中不乏家中也有违建的朋友,还给了他几条建议,如“提前跟楼上打个招呼,不行就塞点钱”,“拆盖速度要快,不要给城管拆的机会”等。

    “改建的主意,很多都来自设计师,他们的经验比较丰富。这年头只要不当街盖大棚,被拆的概率太低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暗含的逻辑是,更多的拆改,有可能给施工队带来更大的收益,这也与设计师的收入相关。对此,陈远并不在意:“设计师和施工的钱都加起来,也不如一平方米房子贵。”

    拆违 被动追击

    “拆违建基本是一个被动的工作,举报一处,查处一处”

    武穆(化名,西城区城管队员):

    从今年开始,拆除违建的力度远比以前大了。最先做的,是要暂停在建违建工程。

    按照原来的做法,我们主要是现场调查、暂扣施工工具、约谈业主等等。从现实情况看,这些做法不一定能起到效果。经常我们前脚劝阻完,刚走人家又开始施工,或者业主跟我们聊着,工地活儿一点不耽误。现在有了快速拆违程序,只要确认是违建的,我们可以联合其他部门,先予以拆除,这就能起到“防新建”的效果。

    拆旧的工作更复杂,按照流程,我们要先劝业主自行拆除,拒不合作的,再走法院程序,予以强拆,这个过程往往就要半年以上的时间。而且真的去强制拆除,很多业主反应很激烈,拆除工作根本没法正常执行。

    另外,拆违建基本是一个被动的工作,是居民举报一处,我们查处一处。所以很多住户打点好周边邻里的关系,违建就不会被举报,也无从谈到查处的问题。再加上一些封闭小区物业不作为,我们不可能天天跑到人家小区一家家查,导致违建问题已经很普遍了。我个人觉得大范围去拆除,还会有很多困难,这不是单单冻结产权就能解决的问题。

    也有许多老百姓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我们拆违建是与老百姓作对,这种想法忽略了违建可能带来的危害。例如一处楼房违建,可能涉及承重墙的拆除,会危害所有人的利益。帮搭建违建的人说话,实际上是在损害自己的利益。对于个人来讲,在执行公务时候,被老百姓指着鼻子骂,好像我们才是坏人一样,确实也影响大家工作的积极性。所以我也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拆违的工作。

    “冻结产权不能解决问题,应该有强制罚款的政策”

    张迪(西直门内某小区居民):

    我见过最夸张的一处违建,面积不大,但创意无限。

    那是在我们旁边的小区里,一家人有两处房子,正好是单元门左右两边,同一层。他们就把两处房子的阳台连到一起,搭出一块空间,阳台之间的地板,正好就是单元门上方那块遮雨的水泥板。估计这家人将室内相邻的墙也打通了,这样两处房就变成了一处大房。我每次路过都想,他们就不怕哪天一脚把水泥板踩穿,直接掉到一楼么?

    可这房子已经存在七八年了,如今看来,人家是占了个大便宜。

    我小时候住过平房,大杂院,家家都至少搭出一间房。在大家陆续搭这些房的过程里,你就能看出人们心理的变化,最开始是抵触,觉得不好意思,后来是觉得无所谓,最后是争先恐后。最后就算有邻居举报,也是因为这家搭了两间,那家搭了一间,搭得少的举报搭得多的。

    现在的楼房违建其实是一个道理,都已经成了既成事实,再想转变大家的想法,很难。何况那些搭违建的,基本都是为了自住,就算冻结产权也不能解决问题,人家还是可以住啊。我觉得应该有强制罚款的政策。比如违建一平方米,就按照当地房价两倍罚款,不交的就拘留。如果这样,大家自己就把违建拆除了。

    何静(化名,海淀区居民,家中有一处违规改造):

    我家房子做过一处改建,把阳台承重墙打掉了,又往外搭了一点点,面积不大,就是看起来通透一点,这种可能不叫违建,叫违规改造吧?

    我们这个小区,做过这种改造的业主很多。一开始,打掉承重墙我们也有一点担心,但是施工的人说只锯几根钢筋,没有大关系,所以我们也就弄了,再说这么多人弄,多不多我们一家也无所谓了。

    至于这个隐患,普通人也无法计算,也没准地震我们家就塌了,真要出现这种事,我们也只好认了。

    至于拆违的新规定,我倒不是很担心,我们小区原来是分的房,住户都是老相识,物业也是原单位雇的,不会和老百姓过不去。如果真有一天政府统一来拆,那我们也不反对,大家都拆就拆呗。

    而且在我看来,现在政府鼓励自行拆除,还不如官方拆除实在。比如我家已经改了,让我自行拆,我还有所顾虑,万一在拆除时候发生危险,这责任我反而更担待不起了,如果官方统一给个承诺,由官方出专业的施工机构给我们拆除恢复,也许大家积极性还会更高一点。这样的政策,也比直接冻结产权什么的,来得更缓和一点。

    速读新规

    据报道,2013年3月起,北京市启动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专项行动,开始对北京市范围内新增违法建设实施立即拆除,同时逐步拆除原有的违法建设。对于居住区内违法建设,决定在近期重点进行查处。

    对违建“速冻”产权,则是本次专项行动的新举措。据相关部门解释,对于存在违法建设的房屋,城管执法部门一旦查实,将书面通知区县房管部门暂停办理违法建设房屋的产权登记、抵押等手续,也会定期将被冻结登记手续的房产登报进行公布。待到违法建设拆除后,城管执法部门将书面通知区县房管部门解除冻结,房屋才能重新进行抵押、产权登记等业务。

    即便业主拒不接受处理,“拆违指挥部”仍将通过部门联动等手段查处,直至违法建设被拆除。

    主笔:吴楠

    素描:宋溪

【编辑:王安宁】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