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中国梦”是科学性、人民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2013年06月08日 13:0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民族复兴如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的一艘航船,如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今天,如何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刻转型的关头,成功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有点燃全体人民创造热情的蓝图和愿景。中国梦,无疑正是这种历史脉动的潮声、时代精神的口号。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认同,在海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中国梦是近代以来无数革命先驱探索和奋斗的目标,是改革发展理论的总结和提升,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中国梦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深刻的内涵,体现了科学性、人民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中国梦体现了科学性,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统一

  道路选择:历史演进与时代趋向的统一。中国梦能否实现,关键是要走好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探索进程的历史选择,是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抓住机遇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要求。我们党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实践中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等历史性课题,使神州大地展现出勃勃生机。民族复兴如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的一艘航船,如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今天,如何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刻转型的关头,成功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有点燃全体人民创造热情的蓝图和愿景。中国梦,无疑正是这种历史脉动的潮声、时代精神的口号。

  奋斗目标:民族振兴与个人发展的统一。中国梦的目标是要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一方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另一方面,要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全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样的中国梦是整个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梦想,是亿万人民世代相传的夙愿,它本质上是无数“个人梦”的汇合和升华,代表了历代中国人对幸福的不懈追求,体现了民族整体性与国民个体性奋斗目标的一致。

  内涵实质:经济发展与文明复兴的统一。文明是社会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在物质生产力持续涌流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国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国强民富,为此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中国梦也是一个东方古国吸收西方现代化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文明复兴之梦,既要拥有先进的物质、科技、军事硬实力,还要拥有强大的软实力,包括社会制度吸引力、精神价值感召力和生态环境竞争力。实现中华文明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就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促进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道德不断提升。

  思维方式: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统一。力量源于自信,智慧来自自觉。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历经兴衰沉浮、内乱外患,仍然生生不息,奋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创造了举世公认的发展奇迹,使一个曾经封闭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开放强大、蒸蒸日上的中国。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文化自信,包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但历史经验也反复证明,一个民族如果固步自封,妄自尊大,必然走向封闭落后。中国梦的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上的自信。文化自觉就是要倡导开放包容、自我超越、善于创新、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中国应当对世界有更大的贡献,中国的崛起,是改变自身和改变世界的统一,是造福民族和造福全人类的统一。

  中国梦体现了人民性,贯穿了人民主体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反映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责任感、使命感,体现了我们党一切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人民是历史和社会的主体,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以人民幸福为依归的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人自身不断获得解放、不断追求幸福梦想的历史。从古希腊、罗马哲学注重世界本原问题研究,到近代哲学注重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研究,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人的解放和发展问题,这一奔流不息的思想之河反映了人类认识从外到内,从物到精神再到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变革进程。“中国梦”代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一愿景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动态系统,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三个层次不是孤立分离的,而是有机联系的,其中,人民幸福是根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前提和保障。

  中国梦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最深刻地反映在人民的自我解放。促进人民群众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把他们的需要、意志、智慧汇集到民族复兴事业中来,把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必要前提,是实现中国梦永不枯竭的活水源泉。历史证明,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而每一个人的努力奋斗,都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最大程度吸纳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和建设进程,让一切劳动、知识和资本的发展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阶层、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创造能量充分释放,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凝聚实现中国梦的中国力量。

  中国梦要让全体人民都能共享发展的成果。在中国古代社会,也曾有过王朝的盛世,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人民作为创造历史的主体,从来就难以共享到发展的成果,从来就难以得到应有的权益。中国梦理论之所以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就是体现在要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健全的民主法治,等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出彩机会的渴望,正是中国梦最富生命力的构成。在改革和发展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样的中国梦,才是插上理想翅膀的梦,才是闪耀人性光辉的梦,才是人民群众真心拥护的梦。

  中国梦体现了实践性,是务实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统一

  实践是生活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发展的客观性规律性和人的能动性目的性在实践中相互连结相互转化。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再美好的理想也实现不了。实践创新是通向中国梦的不二法门。

  实现中国梦,就要真抓实干。把一个拥有13亿人口规模的发展中大国带入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要比任何民族和国家都要面对更加复杂的世情和国情,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2012年我国人均GDP仅3.8万元,在全世界的排名仅为87位,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要长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只有在发展基础上不断增加人民的财产性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和转型进步才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每个党员干部破除精神懈怠,发扬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和执政为民的群众观点,当好实现中国梦的主心骨和领头羊;要求每个公民在各自岗位上艰苦奋斗、建功立业,以劳动和智慧,当好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和建设者。

  实现中国梦,要有问题意识。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发展起来后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更复杂多样。问题是时代的呼声。当前,随着社会深刻转型,改革、发展与稳定的矛盾,效率与公平的矛盾,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以及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等问题愈益凸显。我们要强化问题意识,提升问题理性,达致问题自觉,把思想从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从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从既得利益格局中解放出来,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持久不衰的强大思想和精神动力。

  实现中国梦,要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制度成果,就是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当前,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并在实践中认真总结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和教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市场经济客观规律有机结合上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使其朝着法治为基、诚信为魂、效率为先、公平为本的既充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变革和完善。这是一条前人没走过的充满艰辛和风险的道路,又是一条朝着美好梦想迈进的必由之路。(田丰 李翰敏 作者分别系广东省社科联主席及省政协文化与文史委主任、省社科联办公室主任)

  

【编辑:朱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