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环保组织称水泥上市公司普遍环境违规 影响灰霾天

2013年06月19日 09:17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包括天山水泥、冀东水泥等龙头上市公司在内的17家企业被环保组织查出屡屡违规排放废气污染物,同时,其中的16家公司回避履行披露义务。

  国内知名环保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与绿色江南、绿色潇湘、商道纵横等多家机构今天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共同发布绿色证券首期报告。报告披露,水泥企业与火电、钢铁等高耗能产业是最大的排放源。其对我国大范围出现的持久性的灰霾天气“贡献”突出。

  环保组织称,10年投入4万亿控制污染未见拐点,我国污染治理不缺乏技术和资金,缺的是一个有效的动力机制。

  水泥污染直接影响灰霾天

  由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多家组织今天发布的绿色证券首期报告称,水泥业因其巨大的环境影响,成为绿色证券的首选行业。

  报告说,近年来,持续扩张的中国水泥市场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目前在沪深两地上市的水泥公司总市值已超过了2200亿元;2012年我国水泥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已分别是世界第二大水泥生产国(印度)和第三大水泥生产国(美国)的8.5倍和29倍。

  日益受到投资机构追捧的水泥行业却始终没有解决污染问题。据报告透露,中国水泥产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而生产过程中粉磨、高温煅烧等工艺需要消耗大量燃料和电能,同时释放出颗粒物等污染物质。水泥行业粉尘排放占到工业排放总量的30%,氮氧化物排放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0%至12%,由此对灰霾天气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报告表示,据测算,水泥工业颗粒物排放占全国颗粒物排放量的15%至20%。而环保部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水泥工业的粉尘排放占到工业排放总量的30%。

  报告认为,水泥行业是我国重金属汞污染的主要工业排放源之一。但是,水泥厂造成的重金属污染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水泥上市公司普遍环境违规

  “截至2013年6月,在中国污染地图数据库以‘水泥’,‘混凝土’为关键字检索,显示有超过3500条的环境监管记录。”报告认为,水泥行业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环境违规。

  据环保组织介绍,在其此次调研的17家水泥上市企业中,唐山冀东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企业存在多达28条的环境监管记录,部分记录显示冀东水泥下属企业曾发生多次超标排放废气等违规行为,被当地环保部门列入不达标企业的通报名单。

  在2012年4月的环保部门监督性监测中,大同冀东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被查出全厂12个废气排放口的颗粒物均超标排放,有的排放口超标倍数高达5.5倍。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量水泥企业存在污染问题,而其中作为行业龙头的上市公司也屡屡违规超标排放。”环保组织称,17家水泥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共存在170多条的环境监管记录。

  环保组织表示,据实地调研发现,天山水泥和南方水泥部分企业的污染问题,正给环境和居民带来影响。

  执法不严环境诉讼难

  包括水泥企业在内的一些污染行业始终不能解决污染问题,是污染治理技术不过关吗?对此,环保组织的回答是,技术不是问题。

  环保组织表示,在中国,一些工业生产环节存在着普遍的污染现象,而基本的污染治理技术其实早已存在。“近10年来,国家投入了约4万亿元进行污染控制。然而,污染的整体形势依然严峻,治理的拐点依然没有到来。”环保组织认为,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最大障碍,首先不是技术和资金的欠缺,而是缺乏一个有效的动力机制。

  “动力不足,源自执法不严、环境诉讼难。”报告表示,由于环境监管弱势,违法成本低,导致排污企业将自身生产成本转移到社会环境成本中,一些违法企业更是将行政罚款当作对非法排污的认可;加之环境司法体系尚未完善,环境侵权的诉讼往往遭遇立案难、鉴定难、执行难等种种困境,保障公众环境权利的最后一环亦无法发挥作用。

  “而在环境执法难和诉讼难的背后,是地方政府将经济发展置于环境保护之上,使得环境执法、司法难以正常的运转。”环保组织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机构曾发布报告,估算2008年由于全球人为活动导致的环境成本达6.6万亿美金,占当年全球GDP的11%;而其中全球3000家上市公司所造成的“环境损害”成本就达2.15万亿美金。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国务院新近部署了防治大气污染的10条措施,其核心是要节能减排。而水泥、钢铁、火电等高耗能产业,特别是其中作为龙头的上市公司,应当分担减排重任,不负社会期待。(记者郄建荣)

【编辑:王永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