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四素同构”凸显“遗产”价值

2013年06月22日 16:3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愿“大地雕刻”永存世间——访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有感

  一种人工创造,历千百年风雨而不灭,以自然景观屹立世界时,便成了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最高境界。如大运河、都江堰……

  22日,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1处世界文化遗产。

  “农耕文明的典”“人与自然和谐的杰作”“伟大的大地雕刻”……国内外专家学者如此赞颂这一绵延滇南大地1300多年,仍在哺育、聚合各族儿女的伟大奇观。

  “四素同构”:凸显“遗产”价值

  6月中旬,记者一行来到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云阳县——最新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

  云阳哈尼梯田分布,从山脚延伸至海拔2000多米的山巅,级数最多可达3700多级!在这里,可以亲身感受“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当地民众千百年来创造的梯田文化,在天地间彰显神奇。

  徜徉村寨,时有哈尼村民牵着水牛走向山下梯田;层层梯田,依高度而栽种不同作物……千百年过去,时光似乎驻留于此,哈尼梯田特有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农业生态系统依然完整运行,农耕技术和传统文化活动还是围绕梯田展开。

  “哈尼人民创造的以‘四素同构’为核心的体系,大范围、大规模的山地水梯田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景观体系,凸显了申报世界遗产所具备的全球范围突出普遍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遗产本体得到真实而完整的保护。”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评价。

  口传心授:永葆“遗产”活态

  遗产本体,不止是呈现于世的“大地雕刻”,还包括隐然于斯的“雕刻师”们的生活、信仰、风俗、民情、人际……

  云阳县新街镇大鱼塘村,60岁的村民卢文学和记者聊起了天。他以村里第四代祭祀礼仪传承人、云南省非遗传承人的身份而受到村民的尊敬。

  “哈尼梯田申遗后,政府更加重视哈尼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新收了5个徒弟。”卢文学说,“哈尼祭祀、节庆如何择日,该说什么话,很讲究,必须口传心授才行。”

  多年的申遗宣传,前来参观的游客与日俱增。这些年,大鱼塘村有6户村民相继办起了农家乐。卢正康家的餐馆开张一个多月,生意很火。

  “我家所有的饭菜,红米、猪肉、鸡蛋、泥鳅、螺丝、鲫鱼、南瓜、玉米、芋杆、鱼腥草……全是村里自产的,纯天然,无污染。”卢正康说。

  “申遗成功后,来的游客多了,生意好做了,乡亲们会不会都开餐馆、客栈,不种梯田了?”记者问卢正康。

  这位43岁的哈尼汉子立马打消了记者的顾虑。

  “种田是哈尼人的传统。不管你有多富,都不可能丢下祖宗留下的田地,这是很丢人、很没面子的。不管申不申遗,哈尼人的田都不可能抛荒的。”

  “大地雕刻”:“入遗”命运之思

  同样的哈尼村寨,由于地处偏僻,新街镇牛倮普村保存着更为原始的气息。极其的美丽与极端的贫困交织一身,让人感慨。

  元阳为国家级贫困县,去年人均收入3400多元,远远低于云南省人均收入。

  专家估计,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后,前来云阳旅游的中外游客将激增3倍。未来几年,年游客量将达150万人次。

  栉风沐雨千余载的“大地雕刻”,可否经受滚滚人流和巨大利益考验?

  总面积为461.04平方公里的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及缓冲区,遗产区面积166.03平方公里,梯田集中连片的核心区域涵盖82个村寨……如此庞大的、开放式的,同时关联万千百姓生产生活的“活态”文化景观遗产,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中寻找结合点,对于当地、乃至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界来说,都是崭新课题。

  “遗产地不发展,就无法做到有效保护。无论如何,在发展中,遗产价值不能收到侵害,其真实性、完整性必须坚决维护。在保护和管理中,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云南省文物局局长熊正益说。

  云南世博元阳哈尼梯田文化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树先表示:“我们围绕遗产地的保护、守护、传承进行投资行为,我们努力寻找既有利于哈尼梯田保护、又利于公司良性发展的平衡点。我们的开发行为,必须在省、州、县的监管下进行。”

  记者案头,放着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去年5月通过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

  “这是云南的哈尼梯田,是中国的哈尼梯田,也是世界的哈尼梯田!”云南省副省长高峰表达了将“大地雕刻”永存世间的决心。(记者廖翊)

【编辑:朱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