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专家:中国精神疾病重症患者超过1600万(3)

2013年07月24日 20:2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新华网记者:我们国家的现实情况,比如北京,现在对于回到社区的这些患者是谁对他们进行回访?有没有回访制度?

  杨甫德:全国现在都要求构建三级防治网络,在三级医院治疗,病情得到初步控制后可以转到二级医院进一步治疗,继续恢复后可以回到社区。社区有专门的精防医生,这些精防医生有些是归二级医院,有些是社区配备的医生,一般两周左右要去回访患者。

  如果在社区出现急性发病或者是原来发过病,但是病情又突然发作了,这种情况就是由社区再往上转,就是社区认为这个病人病情复发,他会直接送到三级医院或者二级医院进行直接治疗或者处置。国家法律明确规定,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一旦确诊是要报告的,有一个信息报告系统。报进来之后,这些患者会得到相应的管理和服务。第一,我想强调的是,虽然这些患者信息被报告了,但还是保密的,只有为他服务的专职人员才会了解他的信息,不会被大众所知晓,以保护他的隐私。第二,这些人的信息,我们是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访视,为他提供专业的精神复诊和指导。

  精神疾病患者出现过激行为有预兆

  新华网记者:很多网友关心当下的安全如何保障的问题。当我们走出家门,到超市,到商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怎样识别潜在的危险?精神疾病患者出现过激行为前有没有什么预兆?

  杨甫德:一般来说会有一些预兆的,多半一开始表现是情绪上的疏远或者淡漠。好的时候他像好人一样,正常的言语表达,正常的眼神表达。但是当他病情发作的时候,第一表现就是情感上出现问题,比如暴躁或者容易发脾气,或者容易形成敌对情绪,或者对家人不够关心、不够理解,这是第一点,我们要关注。

  第二,他的睡眠可能出问题了。原来睡眠相对比较好,现在睡眠不太好,睡眠不太好往往是精神障碍病情波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第三,他可能在言语上表现出一些反常,比如他突然会问你刚才是不是谁骂我了,你们几个是不是对我有什么想法,甚至感觉身边的人小声说话是在议论他,那这个就更加明确,说明他现在病情有反复、有波动。我们要注意观察他的言语、表情、睡眠、饮食以及日常生活是否规律,以及平时接触相对主动、相对平静还是一种反常的接触,如果这些东西都提示他跟以前有变化,那我们就要关注他是不是发作了,要及时去接受就诊指导。

  张广宇:我们要加大对公众的知识普及,公众也要正视这个群体的存在,去了解他们有哪些外在表现征兆,这样才能在有征兆的前提下发现问题,在发现的前提下才能做到预防和保护。

  如果身边人有症状出现了,我个人建议:第一,最好的办法是远离,如果他发生过激行为,你离他比较近可能会受到攻击。第二,远离之后还要尽到提醒义务,比如报警或者向相关部门报告,由相关部门采取一些措施。第三,如果这个人已经开始了比较严重的伤害行为,有些人可能会主动阻止,阻止时一定要注意两点:1.要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如果没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就会导致自身的伤害。2.在我们阻止他的时候要防止行为过当。我们识别他有一些症状可能是精神障碍患者,法律对他的人权也是有保障的,如果在阻止过程中对他人身造成了伤害也是要负一定的法律责任。比如他开始行凶,你周边如果有一个长点的棍棒,可以让自己处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距离。还有就是如果迫不得已采取阻止措施时,最好针对他的非要害部位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让他丧失攻击能力就足够了,接下来就应该拨打110报警,让警察过来处理。

  事出偶然,不必恐慌

  新华网记者:近期发生的这两起案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众的紧张情绪。两位专家怎么看?怎么疏导公众的这种紧张情绪?

  杨甫德:首先应该正常看待这样一个现象,这个现象肯定是偶发的,肯定不是群发的,也不是常规状态下经常出现的状况。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本身就只有该人群的1%,而这1%里面出现肇事肇祸行为的人不会超过10%。而这10%里面,出现肇事肇祸行为又绝对不是经常的现象,肯定是某些特定环境下才能产生。

  一般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出现这样的行为,最常见的原因是因为他出现了幻觉或者出现了妄想这些精神病症状。比如出现幻听,让他去这么做,他有妄想,他认为别人要害他,所以他要攻击别人,这是他在特定的症状支配之下出现的暴力行为。除此以外,他因为情绪激动,因为自我思考能力的不完整、不周全,所以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暴力行为。但是你想想,精神障碍患者也是在某些情况下表现的很严重,他也不是一天24小时都那么严重。

  其次,如果说一个精神病人伤害一个人我们就紧张,实际上我们普通人也会出现犯罪行为,我们好象就没有那么紧张。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用平常的心态来看待这样一个事情。如果我们平时能够对周围人的言行稍微多观察一点,稍微细致一点,像刚才提到的内容一样,我们如果发现这个人言语行为不太对头,我们自己远离一点,一般来说不会出现被伤害的现象。

  张广宇:拿我们国家的立案数来讲,全国每年600多万起。这个数字是比较大的,那我们公众对这个数字恐慌吗?未必有多少恐慌。为什么近期对精神病患者的伤害或者杀人行为特别紧张?原因可能由于近期连续发生这样的事件,媒体也进行了报道。第二,我们报道当中经常会说精神疾病患者杀伤多个人,其实在非精神疾病患者中,有些时候是连续作案、系列作案,他造成的社会危险性也是非常大的。相反,如果大家过于紧张,可能会造成我们对这类群体的歧视,远离这个群体或者不愿了解这个群体的相关知识,自己的辨识能力就会受到影响,这样对自我保护也是不利的。

  新华网记者:精神疾病防治在当前有着特殊的意义。正确认识和看待精神疾病,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人性化的康复手段和监护条件,更需要社会各界重视起来一起解决。与此同时,对各种矛盾进行妥善的处理,使社会心态层面的问题不至于发展到精神疾病层面,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心理压力过大会不会延伸到精神疾病这个层面或者出现过激行为?

  杨甫德:一般不会这样,无论是严重精神障碍或者心理障碍,都是一种特定的疾病疾病的发病都有它特定的原因。压力过大容易导致心理问题,比如导致焦虑,导致抑郁,这很有可能,但是压力大直接导致精神分裂症,一般不会这样,最多是一个诱发因素,不是直接导致发病的因素。但是提醒大家一点,压力过大和精神障碍的发病是有关系的。它可能会促发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可能加重某些疾病的症状表现,所以压力过大的时候,我们需要关注,看看这个压力是不是应该在短期内会解决或者消除,或者说这个压力是长期的,是一直存在的,那我们就应该有一些适当的方式,通过心理调节,通过行为放松,通过降低工作量等等,来释放我们的压力,不至于崩溃。(记者 李莹 韩元俊 陈竞超 刘灵 曹滢)

【编辑:张培坚】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