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湖北日报:中国开展就近就地城镇化正当其时

2013年07月30日 14:21 来源:湖北日报 参与互动(0)

  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就地就近市民化、就地就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正当其时。

  所谓就地就近城镇化,是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村人口不再向大中城市迁移,而是在原居住地一定空间半径内,依托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就地就近市民化、就地就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镇化模式,即“三个就地就近”。这对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我国宏观政策层面、国际经验、各地展开的试验、发展模式、现实选择等因素看,我国开展就近就地城镇化可谓正当其时。就地就近城镇化应当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转变发展理念,坚持科学规划先行。必须把规划作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一项重要工作,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和引领作用,促进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科学布局。要按照全域规划的理念,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编制好农村城镇化发展规划,并与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规划相衔接,做到“四规合一”。尊重农民意愿,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现实需求,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城镇化,绝不能搞“一刀切”和盲目在农村“造城”。积极引导农民第四轮建房热潮,坚持“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子,不建没有经过设计的房子”,为农村城镇化预留发展空间。

  强化产业支撑,积极促进稳定就业。实现农村城镇化“三个就地就近”的核心和关键是产业发展,必须把产业支撑放在农村城镇化的首要位置,通过产业发展完善城镇功能,拓展城镇新的发展空间,培育和增强城镇的竞争力,使农民不仅“搬得进”,还要“住得起、稳得住、能致富”。做大做强县域经济、镇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增强就业吸纳能力,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来源。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和吸引在大中城市务工、有一技之长和一定资金积累的农民工回归创业。

  完善城镇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农村城镇化并不等同于“低端城镇化”,需要有比较齐全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公共服务。通盘考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的配套,按照城市化的标准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综合功能,培育宜居、宜业、宜商的优良环境,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建设幸福美好的农村新城镇。强化公共服务功能,保障公共服务公平、均衡供给,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互动发展。同时,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资源,抓好城镇污水、垃圾、噪音和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释放改革红利,着力破解发展难题。一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以城乡一体化、迁徙自由化为目标和方向,剥离户籍内含的各种权利和福利,打破城乡分割的农业、非农业二元户口管理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二是改革土地管理制度,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真正进入市场,提高农村征地补偿标准,逐步实现农村集体土地同权同价参与城镇开发,形成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和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让农民带着资产进城。三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将农民纳入社保范围,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制度,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各项权利和发展机会。四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壁垒整合行政区划,适度合并村庄和小城镇,适度降低设市标准,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实施经济发达镇扩权改革,下放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激发小城镇发展活力。五是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整合盘活农村各种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积极探索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发行债券等建设融资手段,提升金融对农村城镇化的支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BT、BOT等模式参与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六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转变基层政府服务职能,加强和改进农村群众工作,打造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新型农村城镇化管理和服务网络。同时,积极做好历史名城、名镇、名村和文化自然遗产的保护,努力提升农村城镇化的品位和内涵。七是创新农村城镇化推进工作机制,农村城镇化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必须尊重城镇化发展规律有序进行。(刘田喜 方亚飞)

【编辑:吴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