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延安救灾帐篷里的心愿:雨过天晴时 山下好安家

2013年08月01日 10:02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7月31日下午,久雨初霁的延安城区突然再次乌云密布山雨欲来,在救灾帐篷里住了快20天的李玲心头一紧。不远处的山梁上,她家的两孔石窑已经完全垮塌,“可不能再下雨了,家都没了,再下可怎么办啊!”李玲忧心忡忡地呢喃道。

  从7月3日以来,一场罕见的持续强降雨肆虐着位于黄土高原腹地的陕西省延安市,至今仍未停歇。在这座原本以干旱著称的城市,相当于往年同期5倍的降雨在20多天内倾泻而下,15.3万间遍布于千沟万壑山峁间的窑洞垮塌或严重损毁,10万人失去家园,23.9万人被集中安置。

  李玲所在的救灾安置点位于宝塔山下,333名受灾群众在这里度过了离家后的10多个日日夜夜。31日下午,记者走进安置点的帐篷里,受灾群众三三两两坐在一起,谈论的话题依然绕不开这场“延安人从未见识过”的强降雨。

  “社区干部凌晨4点到家里敲门说让撤离,我还不相信窑洞会塌,可搬下来第二天,窑洞真就塌了。要不是转移及时,我们全家都没命了。”李玲心有余悸地说。

  顺着李玲手指的方向,记者向宝塔山山梁上望去,这是一种在黄土高原上十分常见的居住形态:陡峭的山坡上,一层层的窑洞横七竖八地分布在沟沟坎坎之间,有的甚至建在极险的悬崖边上。窑洞不怕旱,就怕强降雨,雨水下渗于湿陷性黄土之中,窑洞不堪重负极易发生垮塌。

  李玲说,几乎整个社区的乡亲都受了灾,目前全部住在安置点里,“吃饭喝水政府都给解决了,但是家被毁了,以后可怎么办啊!”

  在灾区采访一周多,这样的话语记者已经听了无数遍。在延安,90%的农村居民生活在依山而建的窑洞中,而在城市里,低收入家庭、外来务工者大多也以窑洞为家。宝塔山街道办党委副书记李秀清说,街道办的8个社区有7个在山上,房子绝大多数是窑洞,居民也多为收入偏低的困难群体,窑洞抵御风险的能力差,他们在此次强降雨中受损也最为严重。

  在受灾同样严重的南泥湾,“陕北的好江南”被随处可见的滑坡“抓出”一道道“疤痕”,已没有了往日的俊秀模样。记者来到南泥湾中心小学安置点时正值晚饭时间,59岁的张润芳端着一碗面,仍忍不住远眺沟对岸几近垮塌的家。“我也知道窑洞住不成了,可是不住窑洞,又能去哪里呢?”

  记者了解到,强降雨过后,延安市政府已经开始反思窑洞这一存在了上千年的民居形态,决定力争用5-8年时间,让老百姓的居住场所告别窑洞、窄沟、高边坡和地质灾害多发地带,下山安置。然而,延安仅窑洞住户就有25万户,需要安置的人数很多,对于西部欠发达区域中的老区延安,任务相当艰巨。

  “我们祖祖辈辈都住在山上,也想下山,可城里的房子太贵,实在买不起。”在延安市区的一处安置点内,58岁的张秀珍说,现在全家人最大的心愿,是能从山上搬下来,住进好房子,“下雨时孙女们可以睡得踏实些。”(记者 陈晨、李一博)

【编辑:王永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