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河南日报:“铁老大”弯腰为啥难换百姓点头

2013年08月02日 16:45 来源:河南日报 参与互动(0)

漫画/王伟宾

  6月1日,郑州铁路局在全国各大车站率先推出郑州市区内免费送票上门服务,但一个月来鲜有人问津;7月10日,京广、郑西等多趟高铁对商务、特等、一等座实行票价折扣特惠,却引来“只照顾少数人利益”的质疑声。如今“铁老大”放下身段、迎合市场,迈出便民、惠民的一步,却缘何难获百姓肯定?

  免费送票少人问津

  7月29日,烈日下的郑州火车站广场,拖着行李准备乘坐动车去杭州旅游的李霞,被眼前的一幕吓住了,8台网络自动取票机前均排起了20多米的长队。“如今网上订票挺便捷,取票却成难题了!”她背后的衬衫已经被汗水浸透贴在身上,言语间流露出焦躁和无奈。

  据统计,网上订票和电话订票目前已占到火车票销量的46%,仅在郑州市,每天大约有5万张网络和电话订票要在窗口、代售点、自动售票机前排队领取。暑运期间,这一数字最高达10万。

  一边挤破头,一边冷清清。与排队取票火爆场面截然相反的是,送票中心办公区里的电话机却异常安静。记者看到,六七名工作人员坐在桌前时刻准备着,可两个小时过去了,却只听到3次电话铃声的响起。方便百姓的免费送票服务现状如此惨淡,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免费送票?有这好事?不是还要5元手续费吗?”在郑州东站自动售票机旁,前来排队取票的邱琛对于免费送票将信将疑。“有人认为订票和送票是打包在一起的,其实我们送票员也得先去代售点取票,然后再送。”郑州火车站实业开发公司客票分公司经理邵明琦解释道,5元只是代售点的服务费,送票是免费的。

  “现在每天只有不到100个订单,这个数字远远没有达到预期。”他认为,大部分旅客对免费送票抱着怀疑的态度,社会认知度不高是一大原因,旅客对铁路部门的信任还没完全建立起来。通过送票来分流“取票大军”的目标远未实现。

  高端票打折无关大众

  6月中旬,12306网站发布公告:自2013年7月10日至8月31日,京广、京沪高铁部分动车组列车的商务、特等和一等座票价按不同时段实行特惠。在预售期1~5天内实行8.5折特惠,在预售期6~20天内实行8折特惠。

  8月1日,记者登录12306网站查询,发现当天郑州到北京的37趟高铁列车已经售出近90%的车票,只剩下几十张商务座。郑州铁路局工作人员算了一笔账,从郑州东到北京西的一等座是495元,如果在预售期6-20天内购买即可打8折,和二等座的309元仅相差不到100元。

  然而,上座率最高的二等座却并不在此次优惠之列,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议。“选择商务座和一等座的乘客大部分属于公务出行,对价格不敏感,而热门的车次也都不在打折范围内,这样的优惠政策对于普通群众没有太大的意义。”准备带孩子去北京旅游的爱华认为,暑期出行的客流主要是学生旅游,而这部分人群对价格便宜的二等座需求较大。

  “打折的时间和座位很难满足所有人群的要求,这和航空公司促销一样,是应对市场供求关系而调整销售策略的结果。”对于民众质疑“高端”车票打折“无意义”,郑州铁路局副总经济师尚书亭表示,新组建的中铁总公司定位为企业,是有权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自主确定营销策略的。

  铁路改革在争议中前行

  春运购票难迟迟不能解决,“黄牛党”倒票时有发生;2010年的新规规定改签须在开车前办理,而列车晚点却从来不给旅客任何补偿……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认为:“多年来,铁路系统始终以政企合一的计划经济面貌存在,尽管高铁的飞速发展让铁路建设有了较大进步,但是落后体制所导致的管理低效,服务意识差,霸王条款层出不穷等弊端一直为人所诟病。”

  被称为计划经济“最后一个堡垒”的铁路系统,在2013年迈出了改革的一大步:铁路实行政企分开,组建国家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然而,铁路部门在改革的过程中,推出的各种惠民政策却总是难以被群众接受,那么,政企分开能否革除旧有的种种弊端,引入竞争意识,从根本上提升服务水平,得到百姓的认可呢?

  “铁路政企分开后,并不是意味着私有化了,也不是意味着民营化。只有政企分开,才有可能让民间资本进来,才会引入市场竞争,提高效率。”郑州铁路局相关负责人认为,政企分开后,在政策的制定上会更加注重监管,就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铁路服务水平不高、百姓满意度较低的深层次问题。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铁路体制的改革来之不易,百姓对于这样的转变是需要一个接受过程的。” 刘道兴认为,大家应该看到铁路部门在改,除了春运这个老大难,其他顽疾也都在一步步地艰难转变中。“多给予理解和肯定,才能积极推动它的良性转变。”(记者 董 娉 赵 恒)

【编辑:吴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