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洋奶粉”之问:为何没挡在国门外?

2013年08月05日 17:06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新西兰恒天然公司发布消息,称该公司一个工厂2012年5月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国家质检总局对此高度重视,立即与新西兰驻华使馆取得联系,要求新方立即采取措施,防止问题产品影响中国消费者健康。(见本报今日A3版)

  问题“洋奶粉” 为何没挡在国门外?

  每到问题奶粉出事时,召回、下架、退货这样的措施都是格式化的应对之道。可显然,这样的方式很难让消费者满意。国内的爸妈们不指望高额赔偿能成为发财致富的机会,只希望,下一次问题奶粉能被挡在国门之外。让孩子吃的安全、长得健康,这样简单的小心愿别成为不可能实现的奢望。

  受到“三聚氰胺后遗症”的影响,国内奶源迟迟不能在消费者中重建信任。再怎么宣传国产奶粉99%的合格,恐怕也换不回消费者1%的信任。支持国产乳业的涅槃重生,需要的是现实与时间的考验。而在这一切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满足现阶段“奶娃”们的迫切需求,让进口“洋奶粉”在走进国门之前,得到彻底的监管“消毒”就显得迫在眉睫。

  也许有人会说,检测出问题食品哪有空口说白话那么简单。的确,公众并非食品检测的专业人士,也明白检测问题食品,不是几下“望闻问切”就能解决的。一样食品,可能需要检测的项目就多达几百项,而每一次检测耗材、试剂也都花费不菲。培养一名高质素的检测人员,也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但这一切检测上的难题和检测中的耗时耗力,都不应当成为借口。问题“洋奶粉”屡屡成功闯关的同时,它们是如何大摇大摆地迈进国门,各级海关、食药监局和质检部门,有哪些该做的事情没做,有哪些该查的问题没查,有没有纵容,有没有玩忽职守,这些问题才是最该追问的。

  说到底,“洋奶粉”以不合格的品质进入国内市场,这可能会让“相关部门”深感不适,但是没有办法,在这种局面下,安全问题大于天,还是先把这批“问题奶粉”的后遗症扫除干净,再盘算挽回面子吧。 刘晶瑶

  恒天然“自曝家丑” 值得反思什么?

  与一般的食品安全问题监管披露或者第三方曝光不同,新西兰恒天然问题奶粉却是企业“自曝家丑”。恒天然“自曝家丑”给企业及下游产业带来的影响很大,仅中国市场目前已发现4家进口企业涉及此次问题奶粉,他们的销售将因此带来很大冲击,也会影响到公司自身的市场合作。恒天然“自曝家丑”有着相对于某些国内企业最为稀缺的诚信与担当。都是企业,恒天然为何“自曝家丑”?从事件本身来看,恒天然显然并不是单纯的企业自觉。在新西兰,1974年起,奶业有着严格的安全和质量标准,不断筑牢安全与质量门槛。在监管方面,奶制品的检测委托有认证资格的独立第三方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和风险评估机构承担,检测的结果按照严格程序的报告备案。

  按恒天然的说法,早在今年3月,企业便发现潜在质量问题,当时对某一产品的检测发现梭菌属细菌。只是,这一菌属许多菌种属于无害,因而企业在接下来几个月里对产品样品实施进一步检测。尽管恒天然检测相对滞后,但是其严谨可见一斑。而且,针对危害与风险,启动报告与处理程序,背后监管机制的作用亦显现无遗。

  产品的安全与质量,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百分之百避免。从某种程度上讲,态度比问题更重要。恒天然“自曝家丑”值得思考,企业的担当必然需要制度担当的土壤。这对于即将实施奶企重组的因内乳业,如何从奶业规则层面,改良和培植更适宜奶企安全与质量责任自信的土壤,具有启示意义。(木须虫)

【编辑:朱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