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人民法院报:三公经费负增长为何也挨板砖

2013年08月09日 13:12 来源:人民法院报 参与互动(0)

  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公开承诺“三公经费”只减不增。近日,各地相继公布了半年度经济数据。纵观全国多个省市公开的该地区2013年上半年或2012年三公经费支出数据,上半年数据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

  GDP没有降、民生支出没有停,三公经费如此大幅度地压缩,实为不易,令人欣喜。

  各地半年报的三公经费负增长,不是找不到支撑的理由:一方面,早在2009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及至今年,各种约束权力部门厉行节约的制度更是系统而密集,高压态势之下,会压缩掉部分乱花的钱。

  另一方面,国家统计局7月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餐饮业30年来首现负增长;证监会信息显示,此前排队IPO的4家餐饮企业中,有2家被“终止审查”……宏观层面的制度,微观层面的效果,似乎都足以佐证三公消费“成功瘦身”的真实性。

  然而,三公消费“只减不增”的消息,还是在现实中遭遇了无情的“板砖”。不少网友、乃至专家,都在质疑“瘦身”数字的可信度。

  负增长的三公经费为何也要挨砖?这恐怕离不开三个原因:一者,对于三公支出,中国向来缺少体量上的权威数据。民间流传甚广的说法是“高达9000亿”,但财政部此前称这一数字“严重失实”。事实上,如果不考虑各地行政规模与行政绩效,空谈支出的绝对值;或者不看原有基数,而只谈压缩的百分比——显然缺乏价值评判的合理维度,也没法子得出真切的结论。

  二者,三公支出锐减却掌声寥寥,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一个不容规避的现实: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预算之外,还有数量不小的资金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正如专家所言,“因为没有全口径统计,分了预算外和预算内,缺乏专项的统计科目,很容易将原来的‘三公经费’划拨到其他项目中。”如果东缺西补、李代桃僵,省出来的数字就只有形式意义了。

  三者,要客观评价三公支出情况,离不开翔实而丰富的相关数据。今年上半年,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推出的《2013年省级政府部门三公经费透明度特别评估》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有17个省份公开了三公经费,但公开的部门数量不尽相同,多的有29个,少的只有1个;而浙江、江苏等14个省份未公开。如此,官方的三公瘦身喜讯,似乎难以读出更多喜感。

  更重要的是,别忘了一点:每年年底,地方财政“突击花钱”已经弄得尽人皆知,半年报的数字,“上”、“下”还是有别的。决算超预算的事情,不到下半年,多是看不出来的。因此,负增长的三公支出要赢得掌声,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电视台)

【编辑:马婷婷】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