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官办协会和社会组织断了“皇粮”后角色怎么演

2013年08月23日 15:3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断"皇粮"后,这些协会和社会组织将失去原有的垄断地位,必须加入市场化竞争,提供有竞争力的社会化服务,否则将被淘汰。它们还将面临另一个严峻挑战,那就是准官员们未来的职务、级别和待遇问题,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恐怕只能有待于去行政化改革了

  吃惯"皇粮"的官办协会和社会组织一旦与政府脱钩,未来将如何生存?如何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其内部人员的职务、级别和待遇问题将如何妥善解决?在转型过程中会不会滋生新的腐败?这是公众近来普遍关注的问题。

  北京市民政局日前宣布,其下属北京市殡葬协会等6家协会,将在机构、人员、财务等方面与政府部门脱钩,彻底告别吃"皇粮"的日子,获取经费须通过承接项目、政府购买服务来实现。作为首批试点单位,这6家协会将建立现代社会组织制度。同时,民政部门将对其项目执行过程全程监督并开展绩效考核,能力不够者将被淘汰。

  业界专家指出,北京市民政局的此项举措,旨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为了深入探讨官办协会和社会组织在转型过程中将遇到的问题,有助其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中华工商时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北京市民政局干部、民间智库专家以及官方研究机构的学者。"大考"之后谁将断炊?

  "这项工作将于9月1日正式启动。目前已梳理出60多个服务项目供6个协会竞标,购买服务的财政预算上千万元。预计9月底前将完成合同签订并开始试点,今年底前对这些项目的相关监管制度进行完善。目前各家协会正在为迎接'大考'而紧张地忙碌着。届时会有更多信息向公众披露。"北京市民政局干部周立标日前向本报记者透露。

  "北京市民政局的此项举措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有着积极和深远的意义。"民间咨询机构安邦咨询集团研究员刘枭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作了明确的表示。刘枭认为,官办协会和社会组织尽管在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毫无疑问的是,在改革后其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将大大提高。

  北京市民政局此举可谓在自己身上"割肉做实验",就是为了响应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精神。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凡社会能办好的,尽可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加快形成改善公共服务的合力,有效解决一些领域公共服务产品短缺、质量和效率不高等问题,使群众得到更多便利和实惠。会议明确,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承担。

  刘枭对此作了进一步解读:在今年两会前有关民政改革的呼声很高,当时人们普遍要求下放大量民政审批权,而这次则是为了推动社会组织改革。这意味着原先由事业单位提供的服务,以后将向市场购买,官办协会和社会组织必将进行角色转换。而官办协会只有断了"皇粮",才能够进行市场化改革。社区服务、社工服务、殡葬等等这些以前由事业单位提供的服务,以后都可包给社会组织和NGO去做。

  一些曾经作为官办机构的协会和社会组织,吃着"皇粮"悠闲度日,服务意识差,办事效率自然不高。而当他们成为NGO组织之后,就必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凭服务质量获得项目和经费,其服务意识自然提高。如果服务意识不能提高,势必遭到市场淘汰。

  "比如某官办'慈善机构'已经成为公认的腐败机构,没有存在的必要,以后人们捐款都可捐给NGO组织。"刘枭指出。"严峻挑战"下乱象几何?

  对于官办协会和社会组织而言,今后将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流改革。至于它们未来将以何种形式存在?刘枭分析认为,首批改革的协会包括社区服务协会、社工协会、社会福利行业协会、行政区划研究会、婚姻家庭建设协会和殡葬协会,显然,这些协会都是公益类和经营服务类的社会组织,未来不可能进行企业化改革,而只能以NGO形式存在,并逐步建立现代社会组织制度。

  断"皇粮"后,官办协会和社会组织将失去原有的垄断地位,他们必须加入市场化竞争,提供社会化服务。"这是个十分现实而严峻的挑战。"刘枭直言,这些协会未来要么凭借以前的关系走后门吃老本,要么凭借扎扎实实的服务品质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要么被淘汰。政府关系曾经是这些协会和组织赖以生存的唯一资源,内部高度官僚化。而如今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养不起闲人了。如不能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服务,它们势必被淘汰。从大趋势上看,官办社会组织活不长,必须进行市场化改革,这种改革是大势所趋。

  断"皇粮"还意味着另一个"严峻挑战":随着官办地位的丧失,他们曾经依仗政府关系所占有的垄断资源将被弱化。失去了官办地位和垄断资源,企业为何还要供养他们?为何还要买账?如果还固守以前那种向企业摊派的做法,企业不买账,他们也拿企业没办法。

  断"皇粮"之后,官办协会和社会组织还将面临一个"严峻挑战",那就是内部人员未来的职务、级别和待遇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妥善解决只能看这些社会组织的去行政化改革将如何进展了。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去行政化改革将从机构改革向人员和岗位改革方向发展。以前,在协会里供职的人员靠财政供养,今后将转变为招聘制。为了实现这一转变,将按照人员先辞职,然后进行社会公开招聘的模式进行。而改革后的一个结果将是许多受聘人员将失去编制。事实上,目前很多社会组织已经没有增量编制了,真正棘手在于对现有的存量编制进行改革。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根据上月公布的《首都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纲要(2013-2015年)》,近年来已有800多名公务人员从社会组织中退出。现职公务员不再在社会组织中兼职。"去行政化"的社会组织将逐步面向社会招聘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而确因工作需要兼职的严格按有关规定和程序报批。

  刘枭指出,国外社会组织工作效率普遍高,这是因为它们都是在市场环境中自发形成的,具有天然的市场竞争力,其运营也高度透明。但我们的官办协会和社会组织则不同,其官员由上级任命,他们自然考虑如何讨好主管上级,而非如何进行市场竞争。由于其中官僚严重,财务也不透明,因此,改革是大势所趋,比如前述官办慈善机构,可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然后进行去行政化的相关改革,构建自发形成的理事会。刘枭认为,这个改革不会是一步到位的,因为这些组织编制复杂,所以会拖泥带水,难免生出乱象,花大价钱买了低价服务,并且靠关系吃饭,比如靠关系和贿赂获得社会服务的承包,这些都是没法杜绝的,是完全可以预见的,因为某些协会组织的内部财务是不公开和透明的。要引入社会监督,要引入一系列改革,同时还要努力加强对外宣传,改善自身形象。

  应建需求导向型服务

  刘枭的观点与一些官方研究机构学者相吻合。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员卢磊表示,未来可以将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和购买人员岗位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使项目经费的使用更加透明,也有助于激励社会组织不断地根据公众需求寻找新的服务项目,而这些都需要政府在制度上的保障。

  卢磊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及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包括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等多个应用领域。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政府一直处于计划服务的阶段,包揽了公共服务的职能,但是实际上效果并不好。比如,原来的服务模式都是在办公室里面拍脑袋,凭空想象"我认为站在我面前的服务对象需要什么",大家从来没有想过去问"我的服务对象需要什么,然后我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社会工作中有一个专业原则叫需求导向原则,根据需求导向原则,我们才能够推测出我们的服务对象需要什么样的项目。而贯彻需求导向原则,就需要我们对服务对象做需求调查和需求评估,然后把这些需求作为解决问题的目标转化成项目,向基金会和政府申请,申请下来后再由专业团队来运作。

  亟待职业薪级体系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在于,近年来,公众需求越来越复杂化、多元化、个性化,以往的模式已经不适用,而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在制度方面和实践中进行创新,再加上近年来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已经为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向全国推广打下了基础。但相比西方国家社会工作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程度还不高。

  卢磊指出,社会组织同时也需要增强专业化服务能力,增强专业团队的管理能力,更好地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让老百姓享受到切切实实专业化和优质化的社会服务。但由于社会工作属于福利性工作,资金来源只能通过政府、公益基金会购买或者由企业募捐,现阶段社会工作者薪资待遇低也导致了这一行业人员的大量缺失。我国可以学习和借鉴一些西方国家的做法,建立社会工作职业化标准的薪级体系,以此来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薪资待遇。"未来政府将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而社会组织向政府提供的服务业包含一个基本成本,其中就包括人员成本,只不过目前的人员费用成本相对还是比较低的。其他西方国家社会工作的薪级标准都是不低的,因为西方国家进行社会工作职业化后,就会推出相应的社会工作职业化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就可建立一套基本的薪级体系。但我国还未建立这样的体系,所以说只不过我们现在是社会服务发展的初级阶段。"

  另外,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须建立完整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同时还须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民政部也提出要监督管理和培育发展并重的方向,因为社会组织在国家发展到目前阶段需要政府给予大力的培育和支持,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做好监督管理。

【编辑:王安宁】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