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水资源缺口达15亿方 利用再生水开源节流

2013年08月30日 13:44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1 /1张)

开源节流外调三招总用水量不升反降———

  “历史上北京曾是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清朝时期京城经常面临曾有“小黄河”之称的永定河的威胁,皇帝赐名“永定”就是希望这条河不要再泛滥。同时万泉河、玉渊潭、莲花池等带水的地名在当时都是名副其实的水域。1980年以来,北京21条主要河流全部断流,北京开始成为缺水城市。

  从2000年以来,本市在人口增长了700万的情况下,新水却减少使用了10亿方。这主要得益于再生水的利用。”

  水资源缺口达到15亿方

  据统计,北京市1956年至200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7.4亿立方米,但是从1999年以来,北京进入连续枯水期,地表水资源量衰减59%,地下水资源量衰减37%,入境水量衰减77%。而近几年北京用水总量平均为36亿立方米,而年均水资源总量仅21亿立方米,比往年平均37.49亿立方米少38%。这意味着每年北京有着15亿方水的缺口。

  而更为直观的数字是,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减少到甚至不足100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0,成为全国人均水资源最少的地区。这种水资源状况甚至不如以干旱著称的中东、北非等地区。

  开源节流加外调 新水用量不升反降

  北京缺水已经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为此,有关部门开始通过开源、节流、外调三种方法补足缺口,从2000年以来,本市在人口增长了700万的情况下,总用水量却从40亿方降至去年的36亿方,其中新水减少使用了10亿方。对于严重缺水的北京来说,这样的节水效果不可谓不显著。

  开源,顾名思义就是寻找多种水源,包括将丹江口的南水北调进京,每年将补充10亿方的来水。而在节流方面,相关负责人强调可以用“农业用水负增长”,“工业用水零增长”,“生活用水适度增长”三句话来概括。

  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北京近年来淘汰了很多耗水型工业企业,比如首钢、焦化厂等,仅首钢一年的耗水量就可以达到7000万立方米,是用水大户。工业用水的年耗水量一度达到过13亿立方米,2000年为10.5亿立方米,去年则下降到5亿立方米。在农业上,北京东南部地区30多万亩的稻田都改成了旱田,年用水量也由最高时的30.5亿方,下降到10亿方以下。在生活用水方面,从2000年的11.5亿方增加到2012年的16亿方。

  再生水充分利用 营造京城美丽河湖

  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强调,新水减少10亿方,主要得益于再生水的利用。据悉,再生水主要可以用于工业、农业、河湖环境和绿化环卫等市政用途。其中用再生水替代工业用冷却水的效果最为明显。以前,工业用的冷却水都是使用地表水,改用再生水后,一年可以减少使用地表水2亿立方米。

  七年前,清河、方庄等再生水厂投入运行,拉开了北京市循环利用再生水的大幕。如今,再生水的年产用量已经达到7.5亿方,相当于375个昆明湖。其中,2012年,全市河湖景观用水总量5.7亿方中,有3.7亿方为再生水进行“补充”,比例约为65%,而京城的公园如圆明园、朝阳公园、龙潭湖等,以及清河、温榆河等河道,都已经全部由再生水供给。据悉,目前北京市只保留了一些重点区域进行新水的补给,包括颐和园、后海等地。

  据悉,到2015年,全市再生水供应量将增加到10亿立方米。届时,再生水利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解丽

  探访

  圆明园水系补给全靠再生水

  在圆明园里,湖水清澈透明,风吹荷动,香气飘溢,大片的水域让其成为正宗的“水景园”。但鲜有游客会想到,圆明园里的水百分百来自于再生水的“补给”。

  圆明园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指着圆明园湖说:“你别看现在的水面这么透明、荷花遍开,1999年的时候,这片儿根本就见不到水,只长些杂草,沙化得厉害!”

  据其介绍,2005年,圆明园湖底铺上防渗膜,尽可能留住湖水。同时,引入再生水解决园区缺水的问题被提上日程。直到2006年清河再生水厂建成后,管道从小清河穿入园区北墙,再生水才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入干涸的园区。2007年开始全部采用再生水进行补水,如今,圆明园每年都要从清河再生水厂引入六七百万立方米的再生水,用以补充蒸发、渗透等流失掉的景观用水。“有水了,我们又大面积种植了对水质要求不高的荷花,水因此有了灵性,圆明园也就灵动起来了。”该负责人说。

  而为了维护再生水的水质,园区也动了不少脑筋,包括在不同湖之间安装水泵进行人工交换制造小循环使水流动起来之外,还要在湖区投放诸如“食藻虫”等微生物,令湖水变得透明,产生新的生态系统。据悉,海淀区已经为圆明园的水治理专项投入了近2000万元。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编辑:王安宁】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