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统筹谋划经济中长期发展 李克强重申“预期管理”

2013年11月04日 11:25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要科学论证、统筹兼顾、引导社会预期。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的三季度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强调,在坚持发展优先、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中引入“预期管理”。

  告别过去30多年的高增长,中国经济进入更加精彩的第二季。从中长期来看,到底GDP定到多少合适?给全社会一个怎样的合理增速预期?

  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科学论证,统筹兼顾。既要与中国长远目标相结合,又要考虑当期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赤字率、M2和就业率等经济指标。

  经济活动本质是基于未来的一种投资、消费行为,信心和预期尤显可贵。合理引导、稳定预期非常重要。李克强表示,一方面我们要干,不干也没有预期;有了好的预期,投资者才敢于投资,消费者才敢于消费。从社会发展来看,专家、企业家引导预期的力量是相当强的,不亚于政府。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实现了7.6%的增长,实现全年既定的增长目标问题不大。应该说面对错综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这一成绩来之不易。在7月16日国务院举行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区间管理”的宏观调控新思路很好地稳定了市场预期。

  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上限、下限和底线”清晰的向市场传递了信号,这也是预期管理在中国经济管理中的明确实践。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预期管理”已经在相关经济政策中多有体现。如今,中国也加入这一前沿政策实践,其思路和操作则更具自身特色。

  “不让增长滑出下限”是十分重要的“预期管理”手段,这种提振信心的信号还需要不断重复。专家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还很大,未来有望进入中速稳定增长期,提出一揽子合理、清晰量化的经济指标有利于稳定全社会的预期。

  当前,发达经济体有回升,但仍乏力。现在中国经济止跌回升,但四季度下行压力仍在。日韩高增长结束后,增速下降很多,但高增长后会和发达经济体接近。但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差距很大,所以我们还有很大的后发优势。三中全会深化改革,会释放利好消息。基建投资的潜力很大,如果用好,明年的经济增长与今年保持在一个水平没问题。2014年的增长稳定在7.5%有利于稳定预期。

  “预期管理”将是未来宏观调控的一种常态,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宏观政策从来都是和预期相博弈,从来面对的都是周期问题,结构问题是创造条件让市场来做,如果宏观政策直接转成结构问题,这个效果并不一定会好。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叶旭晨指出,要加强经济增长的预期管理,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和消费。

  接受人民网采访的专家指出,中国经济未来要实现平稳增长,必须强化预期管理,针对预期来做政策,否则等到事情发生再做政策容易导致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

  “如果已经认为指标会有恢复的信号,那么就要提前行动,要和预期来做政策,财政、货币政策都要一起实施。所以预期管理还是非常重要的。”叶旭晨称,“市场需要一个理性的预期,我们既不能让经济大幅度波动,也不能只靠短期的政策来剖析未来、指导投资。”

  当引导和管理市场预期已成为发达国家调控经济、提升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手段时,中国政府也因时应势,依据自身情况理性选择,推出自己的“预期管理”措施。不同于西方主要集中在货币政策领域的做法,中国的“预期管理”覆盖领域更加宽泛。

  除货币政策外,财政政策、CPI、就业率等都应纳入预期管理的范围。专家指出,市场需要一个稳定的、稍长点的周期性政策,政府角度来讲一定要给市场一个明确的信号;同时还要有结构性的调整,引导市场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周期政策和结构性政策要结合。邹光祥

【编辑:何敏】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