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李克强:地方政府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 查看下一页

2013年11月08日 01:47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李克强

(2013年11月1日)

  不久前,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全会精神作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是指导和规范地方政府改革的重要文件。今天的会议是继今年5月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后又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入动员,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进行安排部署,把中央的决策落到实处。

  一、上下联动,做好政府改革这篇大文章

  如果说中央政府改革是上篇,地方政府改革就是下篇,需要整体构思、通盘考虑、上下贯通,把政府改革的整篇文章做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是党和国家改革开放事业大局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社会的作用,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推动政府全面正确地履行职能,加快现代政府建设,努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

  (一)地方政府改革事关经济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要实现长期增长、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转型升级,无论是从当前还是从长远看,都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新一届政府成立以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财政收入增速下滑,中央财政一度出现负增长;货币增量也难以再扩大,因为池子里的水已经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把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作为开门的第一件大事,紧紧抓住不放,既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马前卒”,又作为宏观调控的“当头炮”。半年多来,我们保持定力、稳中有为,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同时深处着力、稳中有进,下大力气推进职能转变、简政放权,中央政府分四批取消和下放了300多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原来以为,通过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激发市场活力要有一个过程,实际上这样一个强烈的信号发出后,对市场的预期、市场的活力、社会资本的调动,虽然不能说立竿见影,但已初见成效。社会投资和创业热情迸发,加快改革与调整结构叠加的效果,超出人们的预期。今年以来,企业登记数增长25%,其中民营和个体企业增长37%,带动了民间投资以23%左右的速度增长,明显超过政府性投资增速,这也是三季度经济稳中向好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转变职能,把该放的权放下去、放到位,激发市场活力、需求潜力和发展的内生动力,可以有力推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促进以开放带动改革。把中央的相关权力放给地方,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可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通过简政放权可以做到政府不花钱能办事或少花钱多办事,这个道理我们要深刻领会。

  改革开放35年来,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年以来,各地花了很大气力,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效。从当前看,稳增长的压力仍然很大,财政收入的增速不高,而改善民生的刚性支出不能减,甚至在有些方面还需增加。经济发展靠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靠中央再多打赤字、多增发票子,已经受到很大限制,这方面的政策空间很有限了。从长远看,各地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再继续走老路,靠政府扩大债务、单纯经营土地,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也会形成过剩产能,肯定走不长,也走不通。即便短期有效,长期代价也很大。所以,对各级政府来说,无论是当前稳增长,还是长远谋发展,都要靠改革创新。这就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下决心破除审批多、办证多、收费多、罚款多的体制机制障碍,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放到发挥企业、市场、社会力量的作用上来。

  (二)地方政府改革是整个政府改革的大头。地方政府直接与企业接触,直接联系人民群众,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权益也主要通过地方政府去实现、维护和发展。在整个政府体系中,地方政府作用十分重要,我国90%以上的公务员、85%左右的财政最终支出是在地方。尤其是基层政府,属于我们通常讲的“最后一公里”。政府机构改革能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职能转变能不能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近来我们到地方调研或开座谈会,许多企业家认为,中央政府下放了许多权力,下一步还要看地方,如果地方政府改革不及时跟进,简政放权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我对他们说,中央政府下了决心,真正做到位,树立起标杆,地方政府就一定会按中央的要求去做。在当前情况下,要稳增长,简政放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稳增长也是为了保就业。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激发市场活力,让企业、社会更有创造力,就可以带动更多的就业。如果上动下不动、头转身不转,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就可能变成“假改”、“虚晃一枪”。今年5月份以来,各地新一轮简政放权取得积极成效,但受地方和部门利益影响,也出现了一些“错放、空放、乱放”等现象。有的只下放复杂的、管理责任大的,“含金量”较高的仍然留在手中;有的放权有水分,动辄上百项,但“干货”不多。这里要强调的是,在改革过程中,各地要有全局观、大局观,不能打“小算盘”、“小九九”,更不允许“走过场”、“变戏法”,确保简政放权真正到位、见效。

  (三)地方政府改革对于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发挥地方积极性十分重要。这次改革,要进一步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一方面要确保中央的政令畅通。把不该管的放下去,这样就有更多精力把该管的更好地管起来,这有利于中央的政令畅通。另一方面要把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分级管理的体制。对中央的大政方针,地方必须统一步调,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同时还要看到,我国是一个大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发展很不平衡,必须从实际出发,发挥地方因地制宜管理经济社会的作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人民群众的需求越来越多,层次也不一样,政府服务事项也越来越多,也很复杂,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更加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上下同欲者胜”。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事情就能办得更好。

  二、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要抓好“接、放、管”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国务院的改革方案把“职能转变”放进了标题,这次关于地方政府改革的意见又把“职能转变”放到“机构改革”前面,就是为了突出强调职能转变。各方面普遍认为,政府改革的核心是职能转变,职能不转变,机构改革也达不到目的。这次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要重点抓好“接、放、管”。接,就是把中央放给市场的权力接转放开,把中央下放给地方的职能接好管好;放,就是把本级该放的权力切实放下去、放到位;管,就是把地方该管的事情管起来、管到位。

  (一)要接好放好中央下放的审批事项。中央明令取消的审批事项,要不折不扣地放给市场、放给社会,地方不能变相保留。为了使地方政府更有力有效、就近就便进行经济社会管理,中央要把相应的权力下放给地方。放给省一级的,省里要接好管好;放给市县的,省一级要及时下放,不截留,不梗阻,市县一级也要接好管好。最近新闻联播报道了“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国家深海中心基地建设,这是国家投资项目,按原来的管理审批程序,有好几道,要盖几十个公章,至少要两年。现在中央把有关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两个月就落地了。从这个例子看,下放权力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提高效率。我们还要注意,下放给市场、社会的权力,要放就要真正放到位。现在有一些社会组织还是政府管理的机构,如果把权力放给这些行政化的社会组织,就可能还是在政府内部“转圈”,要切实防止这种现象。

  (二)要最大限度地取消地方行政审批事项。省级政府对现有的审批事项要严格清理,该取消和下放的坚决取消下放。国务院提出,本届政府任期5年内,至少取消和下放1/3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省级政府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明确要求。而且不光要看数量,还要看质量。今后省一级原则上不得新设行政审批事项。市县一级政府本来就不能设定行政审批,但存在不少以“红头文件”设定的管理事项,包括登记、备案、审定、年检、认证、监制、检查、鉴定以及这个证、那个证等。这些虽然不叫行政审批,但对企业来说都是“门槛”,与审批没什么区别,而且多数是收费的。大家都看过报道,有人画了一张行政审批的“万里长征图”,办一个企业,上一个项目,要盖上百个公章,不仅如此,还被“吃拿卡要”。中央有关部门接到投诉,经查核,有这样一个情况。北京一所高校的一位毕业生,回到家乡创业,办一个书店,在多个部门跑了30多趟,花了不少钱,历时三个多月,总算办起来了。但开业后,各种检查、收费、罚款就跟着来了,没钱就拿书,最多的一次拿走了140多本。最后,他一气之下关门不干了。我们非常希望在大城市上学的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创业,带动当地就业。但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他怎么回去创业呢?因此,要实行最严格的行政审批“准入制”,对于不符合法律规定、利用“红头文件”设定的管理、收费、罚款项目,要一律取消。国务院已经决定对商事登记制度进行改革,据了解,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人、大学生是欢迎的,都期盼着这项改革尽快落地生根,各地要抓紧把改革的配套措施落下去,让创业“火”起来。

【编辑:官志雄】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