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部分省份院士享副省级待遇 隐性收入多利益巨大(4) 查看下一页

2013年11月18日 08:3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官员参选院士问题

  近年来,候选院士中官员比例一直很高。据媒体报道,2009年,中国工程院新增的48名院士,超过85%是现任官员,这使得官员院士候选人成为备受关注的群体。但怎么界定官员,也有争议。

  梳理官员院士候选人的履历,不难发现这一群体的共同特征:行政级别在厅级以上,掌握一定科研资源,曾经执掌重大工程。而这些特征,在其参评院士时又变成一股助推的力量。

  “个别官员参评院士,很难看出其技术成果是来自平台、资源,还是真正的在工程技术方面的成就与贡献。”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学部常委会主任雷志栋感到担忧。

  有评论认为,用资源笼络院士,用权力换赞成票,已成为官员参评院士最大的弊端,成为院士制度改革无法绕开的话题。

  但是,在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的两院院士中,受访者对官员参选院士的看法并不一致。

  王宇认为:“你如果是官员,就不必当院士。”在他看来,参评院士首要条件是“科学家”,而目前,学术界的人巴不得去当官,当官的人又要戴一顶学术的帽子。

  陈佳洱也说,院士们在选院士时不能看官员这个牌子,得看实实在在的科学贡献。“官员做得再好,在科学前沿如果没有卓越贡献,也不应该评选上”。

  沈国舫则认为,不能笼统地说官员不能当院士,“最主要看他是不是专家,是不是有成就”。

  何祚庥也赞成这种观点。他认为,评价官员参评院士,关键是看官员的学术成果、对工程的贡献以及成果到底是真是假。“有的官员对推动科技决策起了很大作用,实际工作中对调兵遣将发挥了巨大作用,对这类的决策贡献,大家都是评价很高的。”

  何祚庥的判断,是基于目前官员在重大工程中扮演的角色。目前科技体制之下,官员对科技项目的决策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秦伯益说:“有些工程不是一个人就能做出来的,关键在于领导者。因为有些工程需要很多人合作,但总体的思路由主要领导决定,因此这些领导的贡献也很大。”

  事实上,在院士候选人的序列之中,除了行政官员,校长、院长等“学官”也成为有参评冲动的一群人。在已当选的院士中,不少院士也是校长或者院长出身。

  在目前的科研体系中,校长、院长往往在科研项目中挂帅第一负责人并“堆砌”成果,但是,校长、院长又往往不太可能有时间做科研。

  沈国舫告诉记者,工程院对这类院长、校长参评院士很警惕。“他是不是真的在干,他的成绩是不是以他为主做出来的,我们特别重视。对于包装院士,拿别人的东西凑在一块取得成绩的,这种我们要加以识别。”

  他举例,中国工程院曾经有位候选人取得的奖项很多。但是,工程院院士们讨论时认为,那名候选人在奖项中自己的贡献太少,都是别人的贡献为主。“这就有包装的嫌疑,靠着某种权力成为代表人物,成绩看起来很大,我们就没有通过。”

  沈国舫还发现,现在很多学校都希望自己的校长是院士,以显示学校的权威性。在王宇看来,学、官挂钩,这种现象说到底是一种社会风气。他认为,院士是院士,科学家是科学家,行政领导是行政领导,“学要跟官挂钩,官要跟学挂钩,我觉得没有必要。”

【编辑:马婷婷】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