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工人日报:步履维艰的控烟事业能否走出尴尬困境?

2014年01月02日 07:07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规定领导干部不得在公共场所带头吸烟、各级党政机关公务活动中严禁吸烟、各级党政机关建成无烟机关,此外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

  控烟人士认为,控烟部门应该借此“东风”,积极促成全国性《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法》出台,让“步履维艰”的控烟事业走出“尴尬困境”。

  我国于2003年11月签署《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从2003年到2013年,10年间中国卷烟产量增加了50%,产量超过了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吸烟者总数达3亿多。陷于困境的控烟,能否迎来“转机”?

  领导干部不吸烟对于控烟有推动

  2013年12月30日,《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专家座谈会召开。资深控烟人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杨功焕表示,这一《通知》在我国控烟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这个通知不是一个简单的通知,它代表了党中央和政府在控烟方面的态度”,杨功焕一直致力于我国的控烟事业,她告诉记者,长期以来控烟“进展甚微”,仅仅依靠民间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中国疾控中心控烟办副主任姜垣说:“有的时候,一个城市的控烟立法进程,往往会因为这个城市的领导干部是烟民而停滞,当领导干部更替时,也可能存在不确定性。” “中国社会的特点是领导干部不吸烟,对于控烟就有很大的推动”。

  对于这一问题,广州市控烟办主任伍任初深有感触,“2010年,广州市人大召开论坛探讨控烟,但同一天一名干部视察烟草公司,称要将烟草产业做大做强。” 如此情况并不鲜见,也暴露出了我国“控烟”迟迟未能取得进展的原因所在。

  “控烟”与“烟草经济”长期博弈中,控烟界处于弱势地位。控烟人士承认,控烟运动离不开政府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但另一方面,巨额的财政收入让烟草行业成为政府的钱袋子,难以割舍。国家烟草专卖局统计显示,2012年,烟草行业上缴国家财政7166.62亿元,同比增长19.42%,占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约6%。

  早前,按照我国加入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相关要求,我国承诺在2011年1月9日前实现所有室内工作场所、室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100%禁烟。至今,《公约》在我国已经生效7年,但这一承诺并没有兑现。

  随着《通知》出台,中国控烟能否兑现承诺,在杨功焕看来,一部全国性立法显得尤为重要。

  全国性禁烟立法呼之欲出

  在控烟措施中,最强有力的莫过于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控烟法律。

  遗憾的是,目前国家层面的控烟法律至今未面世,倒是已有地方立法机关率先尝试。根据2013年12月中旬举行的第16届全国控制吸烟经验学术交流会上发布的消息,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哈尔滨等10多城市已经出台地方性禁烟法规。

  “国家层面如果不对烟草行业进行控制,地方执法是很难有起色的。”伍任初坦承,在2010年9月,《广州市控制吸烟条例》几经波折后,在全国率先将办公室列入禁烟区域。

  杨功焕认为,通过两办《通知》的出台,可以有效推动已有法规的执行,也可以有效推动国家层面立法的制定和执行。她透露称,2013年9月,全国人大法工委等相关立法部门已经在积极推动禁烟立法。目前,国家层面的控烟法规已纳入全国人大2013年三类立法计划。

  其实,卫生部早在2011年就颁布《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里面明文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只是,收效并不理想。

  杨功焕指出,效果“打折扣”背后正是让控烟人士备感无力的现实,陆续出台的地方性法规,与卫生部门在控烟上表现出来的巨大决心一样,它无法平衡烟草业主管部门、烟草行业的利益纠葛。

  目前,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既是监管部门又是烟草企业,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履约协调小组由烟草专卖局的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履约小组自然未能真正发挥职能,全国性禁烟法律多次呼吁未能出台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未来的控烟,我只能说是持谨慎乐观态度”,两年前,杨功焕从中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位置上退下来,她对“控烟”面临的困难有着清醒认识,“随着《通知》出台,希望控烟部门能借此‘东风’,积极促成禁烟立法。”(本报北京1月1日电)

【编辑:马婷婷】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