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小岗村现状:一夜跨过温饱线 30年未过富裕坎(2)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1月06日 10:52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现在:满意,但并不满足”

  “有土鸡、土鸭、剁椒鸡蛋、臭鳜鱼……”时至午间,在自家经营的小岗村第一家农家乐“金昌食府”里,主人严金昌热情招呼着客人。

  “满意,但不满足。”对小岗目前的发展形势,这位“大包干”带头人说。

  “一夜跨过温饱线,30年未过富裕坎”。这是外界对小岗的印象,也是小岗的现状。

  受制于城乡二元体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农村的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四大发展要素处于向城市“净流出”状态,这是许多中国农业地区发展慢的深层原因。

  严金昌也在思考。“以前为了吃饱肚子,我们搞了大包干;现在想过好日子,就要搞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农业。”

  在小岗,严金昌可是个“名人”。他是最早把土地流转出去的那批人,属于“先富族”。“我什么事都能想得开,能想到前头!”严金昌嘿嘿一乐。仅农家乐一项,他家一年就可收入20多万元。

  近年来,小岗村推动土地流转,并以创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为契机,开启新一轮改革。

  严金昌、严立华、严立学、关友江……昔日分田到户的先行者迅速成为土地流转的带头人。

  小岗村口,一个经土地流转而兴起的现代农业园——占地200多亩的葡萄种植园刚刚收获。带头人严俊昌的儿子严德友就是“葡萄园主”。严金昌的20亩地全部流转到这里。

  “每亩葡萄年纯收入三四千元,是种粮的几倍。”当年的生产队长、71岁的严俊昌说,“土地无论怎样弄,也都要保证家中有粮、口袋里有钱,腰包要长期鼓起来。”

  “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每天读报的严俊昌从三中全会公报中迅速捕捉到这些信息,这让他安心。

  目前,小岗村农民承包地流转率已超过40%。张行宇介绍,2012年小岗村人均收入1.02万元,2013年预计将达1.2万元。

  “未来:让更多的年轻小岗人回来”

  带头人关友江的儿子关正景正盘算着怎么把现在的“农家乐”发展成“农庄”,再盖几间草房、支上几个土灶,跟老人学上几道“忆苦思甜”菜,让游客们真正体验一下“当年农家”的生活情境。

  他经营的“大包干农家乐”是友谊大道上生意最好的。

  在小岗村,带头人的后代被称为“包二代”。关正景并不反感这个称谓。“既然是‘包二代’,也要有大包干精神,敢想敢干。”

  “平均两家一个超市、一半以上开农家乐,要么没人干,要么就一窝蜂,同质化导致恶性竞争。”关正景认为,小岗村发展旅游经济、搞农家乐经营的路子是对的,但应该有更顶层的设计,让大家利益分沾。

  “小岗的建设需要规划更需要人气,我去过广州、深圳、上海、福州,那里有很多我们小岗人在打工,我正说服他们带着资金和干劲儿,回到家乡来,一起建设家乡。”

  关正景打算把手头的资金全部投入设想中的“农庄”建设。“我愿意做新的尝试,带新的头!”说这话时,他像极了当年的父亲。

  张行宇告诉记者,村里正计划建设7000多亩的农业园区,发展小岗特色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如此,流转出去的土地才能最大效力发挥作用,也能吸引更多的小岗人回来建设家乡。”他说。

  “改革一直是小岗的主旋律,带头人、‘包二代’、每一个小岗人都是主旋律的弹奏者。”张行宇说。记者 李云路 徐海涛

【编辑:王浩成】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