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解决金融生态问题 转变地方融资方式是关键

2014年01月08日 09:31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摘自2013年《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

  1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国金融学会联合发布2013年《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在评估过程中发现,构建有效的、健全的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显得愈加迫切。

  我国不同地区之间金融行业的健康程度存在哪些差别?哪些因素影响了各地区的金融资源配置?1月7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国金融学会共同召开的2013年《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发布暨学术研讨会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全面和详细的解读。

  生态平衡须“自身”健康

  “金融生态”的理念已直接影响银行对各地信贷资源的配置

  《报告》显示,上海、北京的金融生态环境最优,其次为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天津、山东、重庆等。

  早在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就提出“金融生态”的概念。他形象地把“金融生态”比作水族馆的自然生态:其中最重要的是鱼,就像金融生态系统中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自身必须健康,才能生存和自如地“游动”,所以其自身的改革是最重要的。同时,还有个外部生态环境的问题,就像水族馆里的水草、浮游生物和氧气等是海洋生物生存和茁壮成长的必备条件。

  经过几年实践,“金融生态”的理念已直接影响银行对各地信贷资源的配置。当前,各银行总行均强化了集中管理,并主要依据地区间风险收益的差异进行跨地区资金配置;各类银行之间及银行的各地区分行之间也积极开展了以贷款交易等市场化的方式调配信贷头寸的活动;新建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区域布局上也相对集中等等。

  同时,不少地方政府已经开始转变观念,把改善地区金融生态放到与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同等重要的位置,并提出了改善地区金融生态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举措,社会信用体系开始加快构建,例如,江苏、河北、河南、湖北、四川等省将金融生态创建列入政府工作内容,纳入目标考核,对评估突出的县市安排专项资金奖励;湖南首次发布全省县域金融生态评估报告,推动金融生态建设激励机制发展。各地区社会信用意识普遍增强。

  据统计,中国各地区信贷资产质量近年来有了明显改善,银行体系的信贷资产不良率和估计损失率均显著下降。2003年至2012年,中国各省份信贷资产不良率和估计损失率的平均水平分别从21.04%和12.41%降至3.8%和4.51%。

  让“无形的手”起决定作用

  解决金融生态中的问题,既需建立现代国家的预算制度,也需完善市场机制

  不过应该看到,金融生态优化的良好趋势仅是刚刚开始,一些问题仍然存在。

  比如,当前非金融部门债务率上升过快过大,是影响金融生态良性发展的重要问题。根据社科院对中国非金融部门债务率的测算显示,截至2013年3季度,中国的非金融部门债务达到了GDP的2.03倍。

  不仅是总量增长了,短期来看,增速也明显较快。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至2013年9月的15个月时间内,中国非金融部门债务率上升了32个点,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速一直显著超过名义GDP增速,特别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激增和影子银行的信用膨胀尤为突出。

  刚刚公布的全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审计结果也清晰地反映出这一过程:2010年底,地方政府直接承担偿债责任的有6.71万亿元,2013年6月底是10.9万亿元,两年半时间增长62.44%;2010年底,地方政府的“或有债务”为2.34万亿元,2013年6月底是7万亿元,增长299%;截至2013年6月,地方政府债务是17.9万亿元,比2010年底的10.7万亿元增长67.3%。

  此外,在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看来,另一个问题是流动性错配。2013年6月之后,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压力并没有得到明显舒缓,并且在3季度末和年末都出现了类似的紧张状况。

  “从经济体内部状态看,错配可能已累积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李扬认为,从非金融部门资产负债表看,负债端的久期明显变短,这是因为近年来以“票据+非银”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迅速膨胀;但资产端的久期却明显变长,大量资金流向基建等地方政府项目,形成资金的沉淀,资产周转率大幅下降。

  报告认为,解决金融生态中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制度保证,即建立现代国家的预算制度,政府支出要经过充分反映民意的正当程序,重大项目的实施要经过严格的公众听证程序等;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市场机制,让“无形的手”发挥决定性作用。

  转变地方融资方式是关键

  要使政府行为真正转到宏观调控、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推动可持续发展上来

  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如何保持金融生态的平衡?多位专家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关键。要使政府行为真正转到宏观调控、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推动可持续发展上来。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我国应逐步建立比较透明的、尤其是以市政债为主体的地方投融资模式。

  所谓市政债,一般是以政府税收等一般财政收入或项目收益为偿债来源,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债券,发行主体是地方政府或者授权机构。

  李扬认为,通过发行市政债融资,一方面可以运作周期较长的项目,在较大程度上帮助地方政府筹集资金、缓解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资金困难。另一方面,此举以地方政府或者授权机构为发行主体,以政府税收等一般财政收入或项目收益为偿债来源,可促使地方政府以往隐性的、不规范的债务转变成显性的、规范的债务,避免盲目“上马”项目导致的风险。

  与此同时,完善地方投融资体制建设也尤为重要。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建议,应该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路线图,更好地解决地方政府、民营实体经济、金融资产三者的制度扭曲与错位,建立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与法制经济相匹配的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在此需要做到“四化”,即融资方式市场化、投融资决策民主化、债务管理法制化、融资平台分类规范化。

【编辑:王安宁】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