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东"财爷"支招财税改革:多少事权决定配多少财力

2014年03月07日 09:59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广东“财爷”曾志权为中央财税制度改革支招

  “财爷”支招

  建议一:多少事权决定配多少财力  

  建议二:财税改革过程中要防止“鞭打快牛”  

  建议三:专项转移支付要与工作量挂钩

  “财爷”妙语

  “我觉得媒体真是应该表扬一下广东,对照中央今年提出的财税制度改革要求,我们有很多举措其实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  

  “营业税改革后地方收入已经少了一块,下一步按税种划分中央再拿的话,地方可能就没法过了。”  

  “原来分配的时候老是说‘广东有钱’,那就少给一点,但没有考虑到广东人口多,发案大,公检法任务很重。还有教育,广东承载了350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但他们的课本补贴、生活补贴,全部补贴给生源地,而不是就读地。”  

  “目前广东的举债都是用于基础建设性的,而不是费用性的,不像欧洲、希腊,举债发工资、搞福利,那是很危险的,吃完就完啦,这些债务不会再创造价值。”

  “我觉得媒体真是应该表扬一下广东,对照中央今年提出的财税制度改革要求,我们有很多举措其实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头发花白的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财厅厅长曾志权被亲切地称作“财爷”,一向笑容可掬、态度宽容的他昨日下午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面对日益庞大的国家“钱袋子”,如何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打造“透明预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财爷”畅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在省市县三级先试分税制改革

  记者注意到,每年两会曾志权都特别关注地方和中央分税制的问题,多次发出“广东是财政收入全国第一大省,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却位居20多位”的呼声。“不过我今年不这样提了。”曾志权说,新一轮财税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中央与地方各自明确自己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多少事权配多少财力,确定哪一级政府最适合处理哪一项公共事务。”

  曾志权说,这一方面的改革广东打算先行先试。“我们打算在省市县三级先做,中央出台政策后再完善。哪些事权是省里做、哪些是市里做,哪些事县里做,根据你做的事大概要多少财力匹配,划分哪个税种该给你,哪个税种该给我。广东今年就会尝试先做这个调整。”

  改革方案要调动两个积极性

  “改革过程中要防止鞭打快牛,改革方案要有利于调动地方和中央两个积极性。”这是曾志权打算在两会期间提出的第二个建议。“改革方案要加强上下联动,千万别出现每改一次中央集中财力一次。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特别是税制改革,不考虑这个问题,很容易伤害地方的积极性。”

  曾志权举例说,像税制改革中的营业税改增值税,由于营业税属于地方税种,而增值税属于中央地方共享税种,以往按照中央和地方之间75%:25%的比例分成。因此,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地方的财政收入会相应受到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此前改革试点地区新征收的增值税部分最终都由中央全部返还给地方,而不是按比例分成。

  “虽然政策规定,改革初期存量不变,营业税减完后还是给地方,但营业税改革后地方收入已经少了一块,下一步按税种划分中央再拿的话,地方可能就没法过了。”曾志权说得很直白,“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有义务维护广东的利益。要知道,广东主税种中营业税占了26%。前一阶段的‘营改增’已经使广东少收了100多亿,下一阶段试点再扩大到运输、邮政和电信业务,广东又会再少收100多亿,加起来就是300多个亿。”

  专项转移支付要考虑工作量

  曾志权的第三个建议是要完善转移支付的计算办法,采取普惠制原则完善实现转移支付。

  还有一点就是专项转移支付,要与工作量和工作效率挂钩。“例如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要以案件量与治安状况挂钩。”曾志权说,原来分配的时候老是说“广东有钱”,那就少给一点,但没有考虑到广东人口多,发案大,公检法任务很重。还有教育,广东承载了350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但他们的课本补贴、生活补贴,全部补贴给生源地,而不是就读地。“专项转移资金是用来办事的钱,就要考虑工作量。以前的这些设置就都很不合理,要改革。”

  广东举债大多用于建设

  对于近期很多人关注的政府地方性债务问题,曾志权说,广东的债务管理起步早,比较规范,而且债务规模控制得比较好。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广东的举债都是用于基础建设性的,而不是费用性的,不像欧洲、希腊,举债发工资、搞福利,那是很危险的,吃完就完啦,这些债务不会再创造价值。”(文/记者黎蘅、李栋、杨洋、王纳、杜安娜)

【编辑:吴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