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农村改革发展:让“空了心”的亲情重新归位

2014年03月11日 17:4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在云南省昭通市青冈岭乡大营村,有这样一个家庭,家里5个孩子,最大的13岁,全部由70岁的奶奶一人照顾,而他们的爸爸妈妈则在浙江打工,已经近6年没有回来过。不论是从孩子的成长或是老人的赡养而言,这种状况无疑都是悲哀的,然而这种悲哀,不仅仅属于这个家庭,它是千千万万个正在经历农村“空心”化家庭的集体无奈,也自然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关心的重要话题。

  这些年,随着大批青年劳动力转移进城务工,乡间原本浓浓的亲情渐渐被稀释。留守在乡村的年幼儿童和年迈老人,他们处在人口结构的两端,原本该有的照顾和关爱,因为青壮年们的离去,变得严重缺失。家庭结构的这种长期失衡和破碎,不仅给每个家庭带来情感上的伤痛,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整个农村的健康发展和和谐稳定。尤其对处在成长中的孩子而言,父母的缺位,不仅让他们失去了正常的教育和监护,也渐渐干扰着他们正常心智的养成。

  这几年,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据全国妇联2013年5月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6100多万,与2005年相比,留守儿童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湖南、重庆等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近三分之一农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居住。对于这一现状,全国人大代表、安踏(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丁世忠认为,留守孩子正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期,他们的“亲情饥渴”问题不容回避。“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缺失、隔代教育问题十分突出,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性格养成等方面的偏差。”

  丁世忠代表的这一判断,绝非危言耸听,它正在各地留守儿童的身上印证着。处在安徽省怀远县茆塘村农村留守儿童中心的16岁女孩叶紫悦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她自己对想念已经没有概念,有没有父母,无所谓,都一样。而据这一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孩子们最开始会想念父母,但当想念变成奢望时,就把思念变成了恨,还有一个孩子在墙壁上写着“我恨妈妈”。这些冷漠的话语和细节令人看后无不痛心,也心存余悸:“空了心”的农村,难道真的要让孩子们变成“空心”群体么?农村改革,该如何去关照他们的“爱无能”?

  毋庸置疑,中央的一系列声音给出了我们答案。去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其中将农村改革列为重头戏。今年全国两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空心村”问题。虽然只有短短一句话,但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表明了国家对这一问题高度关注的态度,也为今后有序、有效解决这一困境指明了方向。

  农村“空心化”现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个因素所能左右或解决的,它与农村整体的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如何让新的农村留住青壮年们的心,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有效就业;如何让他们重新爱上土地,积极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如何让农村人享有与城里人一样的优质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等,都是有效解决农村“空心化”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只有让这些相互关联领域的改革都稳妥推进,相互促进,才能从长远上根治农村的“空心”现象,也才能真正让农村久久缺失的亲情重新得以安放。(王莹)

【编辑:朱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