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体制内"魅力何在? 专家称政府最典型国企最外围(2)

2014年03月21日 07:40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体制内”魅力何在?

  工作稳定、福利优厚、社会地位高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只有1.9万多个,报考人数却达到了111.9万人。“体制内”到底蕴藏着怎样的魅力?

  5年前,李想作为应届毕业生,考入北京市某区机关,成为一名体制内公务员。5年间,不少在民企、外企工作的同学已经换了好几份工作,李想却从未动过跳槽的念想,“虽说不能大富大贵,但至少工作稳定,论资排辈总能看到奔头;除非犯大错误,一般不会被辞退。”2011年,《公务员法》实施五周年的统计显示,当时全国600多万公务员,5年总共辞退了4778名,辞退率0.08%。

  与大学同学比,李想的薪水并不算高,如今当上科长,月工资6000多元,与多数同学过万的收入相去甚远。不过,李想觉得,在福利待遇方面,公务员还是有不少优势:虽说福利分房遥不可期,但区里有宿舍,三室一厅,一人一间,免收房租,“省下了2000多元月租,想住就能一直住下去”;吃饭也不怎么用自己花钱,单位的餐补打到饭卡里,一天三顿都能在食堂解决。

  “在北京当公务员,户口问题轻而易举就解决了,将来孩子上学也方便找人办事。”李想告诉记者,虽然公务员的账面工资和隐性收入加起来后,仍与体制外有所差距,但在户口、医疗、教育等方面确实也有不少更优厚的待遇,“再者,社会地位也高,每逢过年回家,县城里总有些人想跟你拉拉近乎,指望将来能帮他们办事。”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认为,“体制内的优势,更多表现出的是工作的稳定性、福利的优厚性、社会的主导性;与之相应,体制外更多表现出灵活性,伴随而来的还有风险性、低福利性,以及对社会或所在单位的影响力弱。”

  “体制内”之所以具有很高的吸引力,严诚忠认为,一定程度上也来自于社会上的“求稳”心态。当前,基层的财政供养人员主体是教师和医生,虽然没有太多权力和特殊待遇,但能满足“求稳”心态。“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经济条件也还说得过去,不仅父母希望能规避风险,就连孩子个人也都渴望稳定。”

  ■“体制内”缘何被污名化?

  特殊利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硬币的一面,是许多家庭、个人对“体制内”的追逐与向往;另一面,则是社会上不少体制外人士对“体制内”的贬损与批判。

  今年1月,一份湖南省冷水江市的财政统发工资人员收入清单意外曝光,引发围观。不少网友在惊叹公务员工资如此之低的同时,也提出质疑,“你们体制内不是还有好多灰色收入么?并不值得同情!”

  在一些专家看来,“体制内”已出现标签化、污名化的趋向。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与公众认知的习惯有关。正如郑功成所说,一些人对不太了解的领域,不会区别到具体的对象,而是会把某个负面案例加在一个群体上。严诚忠也表示,这些年“体制内”的确出现了不少以权谋私的反面典型,社会上对这种行为“推而广之”地理解也属正常。

  对旁人这种标签化的认知,李想觉得委屈,“都是‘体制内’,也分‘肥差’和‘清水衙门’,尤其是基层公务员,权力不大,寻租空间更是有限,需要区别对待。”

  对“体制内”的“污名化”,更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体制差别所造成的不公平。“我们国家的财富、收入、资源的分配,过去一直是先考虑体制内,再考虑体制外。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提了不止20年,但是真正按照市场机制来分配资源和财富才刚刚开始。”严诚忠认为,这就使得体制内能为“自己人”提供许多体制外无法获取的资源。

  “很多人之所以把‘体制内’作为贬义词,是因为体制内还遗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痕迹,是对特殊利益的一种维护。”郑功成举例说,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制度,是一种相对优厚的养老制度,比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待遇要高不少。“隐藏在体制背后的根本问题还是利益与机会的不平等。”郑功成认为,如今体制内相比体制外仍然处于优势地位,造成了福利待遇的不平等,有损社会公正,“我们不应当排除部分公务员也应该涨涨工资、改善待遇,但跟普通老百姓相比,公务员手中的社会资源肯定要更为优厚一些,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体制内”何去何从?

  期待畅通流动渠道,打破体制壁垒

  今年3月,南昌高新区管委会在江西率先启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明确今后补充工作人员,一律实行编外聘用。类似这样的聘任制改革,在广东、上海等地也已开始尝试,其目的就是打破“体制内”的终身就业制。不过,这些改革大多是针对“增量”,不触动“老人”利益。

  “一个正常的、健康的社会,不应该把人分成体制内和体制外,应该像消除城乡户籍身份标识一样,尽快消除体制内外的身份标签。”对于体制改革的目标,郑功成的设想是:打破体制内与体制外之间的壁垒,促使内外双向流动,逐渐消除体制内外的权益不平等、机会不公平现象。

  2012年,李想所在区对公务员的医疗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原来是公费医疗,家里缺啥药就去医务室拿。后来改成了缴纳医疗保险,报销比例跟城镇职工差别不大。”最近两年,随着对公款消费的严格管控,公务员的隐性福利被削去不少。“今年两会上还说要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并轨,‘体制内’真没什么特别的了。”

  那么,通过哪些具体的举措才能到达改革的彼岸呢?对此,郑功成认为:一方面要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消除计划经济遗留的体制性障碍。比如城乡二元结构等必须打破,一个单位绝不应当将劳动者分为不同等级。另一方面要切实解决不平等问题,保障机会公平。主要是落实同工同酬和实现养老、医疗、职业福利权益的平等化及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特别是要打破所谓编制的约束,让所有人都能够凭着自己的努力与贡献有正常升迁的机会。

【编辑:王安宁】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