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MH370失联一月黑匣子电量或耗尽 信号真假难辨

2014年04月08日 10:49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今日,马航MH370客机失联已整一月,黑匣子电量可能已耗尽,而在三天前的4月5日,一则中方船只探测到疑似黑匣子信号的消息,让沉寂了多日的搜寻再次受到关注。

  “海巡01”的新发现

  5日晚,央视报道称:中国“海巡01”轮连续两天探测到与商业飞机黑匣子一致的脉冲信号。5日下午的信号持续约1.5分钟,4日的信号持续约15分钟。

  上海《新民晚报》的报道更详细:4日下午大约16时34分,上海海事测绘中心测量队队员李永奎将黑匣子搜寻仪的换能器放入海水中。张良第一个戴起耳机听,大约3分钟后,他用肯定的语气告诉身边的同事,“我听到声音了。”

  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则简明扼要:5日中方搜救船再次探测到频率为37.5kHz的脉冲信号,持续了一分半钟。

  当晚,新华社也就此事发布了一则快讯,并表示“与失联客机关联性有待进一步鉴定”。

  无法被确认的信号

  对于这一“爆炸性”发现,军事专家尹卓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乐观表示,发现脉冲信号的区域并非主要商业航线,其他飞机失事能发出类似信号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信号与MH370关联性非常大。

  而该节目播后不久,负责协调中方搜救行动的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发微博澄清:“海巡01”发现的疑似脉冲信号尚不能确认与失踪客机相关。

  发现此次信号的上海海事测绘中心测量队工程师韩磊也表示,“声学定位信标”并非飞机“黑匣子”专用,侦听到脉冲信号并不能完全确认“黑匣子”的存在。

  专家们同样在这些信号问题上展开了激烈争论。生产黑匣子的霍尼韦尔公司对中国的新发现避而不谈,只表示飞机黑匣子脉冲信号的频率是37.5kHz。

  CNN援引搜救专家瓦尔德克称,37.5kHz的频率是黑匣子专用的,海里的噪音不会产生这种频率。脉冲发射器制造商Dukane Seacom的负责人也持类似看法,但他补充说,希望看到更多证据。

  中外媒体新一轮角力?

  在MH370失联事件中,中国媒体的表现曾一度遭到质疑。有观点认为,国内媒体在事件初期面对西方媒体的专业化操作,显得有些稚嫩。但在黑匣子电量即将耗尽的关键时刻,中国一些媒体似乎要争一口气,在尚未完全确定信息充分可靠时就发出了报道。

  5日晚,CNN对这一消息的可靠性显然持怀疑态度,这从其首页上的大标题《到底是不是它?》上就可以看出。

  前英国国防部顾问Kay也认为,中方发布这则未经确认的消息显得有些草率。

  到了6日中午,随着中国媒体刊登了中国船只两次探测到脉冲信号的详细报道,同时,澳大利亚“海盾”号也探测到一些尚不能确定的信号,其海域位置与中方的相距约600公里。

  此时,CNN标题换成了《他们发现它了?》。在这一标题下方,有一篇《这是370航班吗?专家说可能是》的分析文章。不仅如此,CNN还借此分析了一下中美双方搜寻船只的声呐探测能力。

  关于信号的专业和业余

  同时,围绕着脉冲信号的消息,网友展开了一场科技知识争论和普及活动。

  看完央视的视频后,有网友指出,中国搜救船采用的监听设备的设计测量深度只有约180米。CNN也指出,中国搜救人员使用的手持声呐探测器属业余级别,主要用于浅水探测。

  对此,交通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海事测绘处处长王良玉表示,这是外界的误读。“‘海巡01轮’出海携带的黑匣子搜寻仪,由生产黑匣子的同一公司提供,水下最佳探测范围是2000米,最大探测范围是5000米。”

  @新浪航空5日晚刊发解惑文章,作者陈诚指出,要确定信号是否由MH370的黑匣子发出,“必须有真实的数据,那就是37.5KHz信号的波形。”这个波形则是识别某架飞机的唯一代码,如同身份证号。

  这种“对比波形”的说法,很快就被指“伪专业”。腾讯军事一篇文章称,黑匣子外露的发声信标易被损坏,受损后频率都可能发生变化。“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使用无人潜航器,通过海底拍照,摸清该海域海底是否有飞机残骸。”

  这一说法在4月7日中午澳联合协调中心的发布会上得到佐证。指挥官休斯顿仍不能确认中澳两国监测到的脉冲信号到底是否与MH370有关。

  休斯顿表示,澳方“海盾”号6日发现两次脉冲信号,一次持续2小时20分钟,一次13分钟,初步认为与黑匣子信号相符,但仍需进一步确认,查明信号与MH370的关联性需要几天时间。

  虽然黑匣子的电量即将耗尽,但休斯顿称依然会加强搜索,“利用水下载具对相关领域进行探索,也将使用水下机器人搜寻黑匣子信号。”记者 张运贵 赵力

【编辑:王浩成】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