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兰州苯污染引发全城饮水危机 外资掌控水源遭质疑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4月14日 10:10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10日下午发现水质污染,实行“饮用水日通报制”的环保局为何次日才通报? ●污染源究竟是石化企业管道的渗漏还是地下污染物? ●当年以17.1亿元收购近30亿元资产的威立雅为何只提价不兑现承诺?本报记者 康劲

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受污染自流沟(4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经历了48小时的饮水危机后,拥有300多万人口的兰州开始逐步恢复正常。

  4月13日上午7时,甘肃省环保厅环境监测站发布了兰州市“4·11”局部自来水苯指标超标事故的第24次监测数据。其中,自来水污染最为严重的西固区取样点苯含量大幅下降,由每升11.23微克降至每升1.31微克;安宁区取样点略有上升,由每升1.64微克升至每升3微克。同时,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已经超过24小时没有在自来水中检出苯物质。

  按照国家规定饮用水标准,苯含量每升不超过10微克。如果兰州的水质继续保持稳定,则表明危机解除。但是截至目前,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事故真相,依然迷雾萦绕,多方各执一词。兰州市政府相关部门、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中石油兰州石化等涉事机构和企业,究竟谁在隐瞒真相,谁又在伺机推诿责任?

  环保局——两度面临诚信拷问

  一个多月前,面对市民对饮用水的质疑,兰州市环保局曾信誓旦旦:今后将实行饮用水日通报制,但“4·11”局部自来水苯指标超标事故仍是次日才见通报。

  4月12日上午,兰州市委、市政府在西固区召开视频会议,通报自来水苯指标超标事件处置情况。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在会上表示:“从11日上午7时接报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应对措施是得力到位的,我们的信息是公开透明的。”

  11日上午7时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以此可以还原事件前后的轮廓。

  时间往后推。11日上午8时,虞海燕在威立雅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持召开紧急会议。省环保厅、省卫计委、省工信委等省直部门领导和专家也同时赶赴现场,开始应急处置。

  4月11日上午11时,兰州市决定停运北线自流沟,排空受到污染的自来水。南线输水管道正常供水。在此期间,市区降压供水,高坪及边远地区停水,限制生产性用水。未来24小时,自来水不宜饮用,其他生活用水不受影响。

  4月11日中午12时,兰州市正式通过媒体发布自来水苯污染消息。全市由此进入应急状态。

  时间往前推。4月11日凌晨3时起,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向水厂沉淀池投加活性炭,吸附有机物,降解苯对水体的污染。有关方面在新闻通稿中称:“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

  4月11日凌晨2时,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的自检报告显示,一分厂至二分厂之间的4号自流沟的部分水质中苯含量达到每毫升200毫克,超过国家限制标准20倍。

  4月10日下午17时,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已经发现自来水水质超标,水质中苯含量达到每毫升118毫克……

  4月11日下午17时,在应急指挥部,有领导当场质问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对自流沟的水质是如何监测的?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董事长姚昕解释说:“昨天(10日)下午,工作人员目测到水面有零星油污,随即对水质进行了分析,发现水中苯含量超标……”

  有官员当场对此表示疑惑,此前确定的供水水质状况一日一监测一通报制度,为何没有提前发现问题?

  此番疑惑缘于1个月前。

  3月初开始,兰州市有居民持续向市政府投诉:自来水中发现浓烈异味,无法饮用。

  3月8日,兰州市环保局在通报中称,已经会同市疾控中心、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对供水水质状况进行了现场调查和取样监测,结果表明:一切正常。

  为消除市民疑惑,环保部门承诺:今后将采取日报告制度,每天向市民通报水质数据。

  时至今日,在各网络论坛和微博中,仍大量充斥着市民的质疑文字:不是说,一日一监测一通报吗?为什么10日下午已经发现水质污染,却要到11日中午才通告市民?不是说水质一切正常吗?“4·11”的苯污染与一个月前水质异味究竟有没有关系?

  记者调阅了3月8日兰州市环保局公布的监测数据,其中所列的监测项目为高锰酸盐、硝酸盐、氨氮、氯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指标和浊度、总大肠菌群、细菌、肉眼可见物、余氯、色度、耗氧量等,期间未见任何有关苯物质的含量监测项目和数据。

 

  有市民在微博上质疑:苯超标的自来水,我们喝了一天,还是一个多月?当初,是否存在漏检?

【编辑:马婷婷】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