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文章称重新校正京津“坐标”是京津冀一体化关键

2014年04月21日 10: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4月21日电 最新一期《学习时报》刊发了署名车海刚的文章《京津冀一体化提速更要提质》。文章指出,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如何重新校正和确立京津两大都市的“坐标”是一个关键性问题,甚至可以说,这个问题处理好了,京津冀一体化就成功了一半。

  文章指出,京津冀三省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有着密切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然而,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同发展踯躅不前。三省市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割裂明显、落差巨大,产业的同质、同构化状况也较为严重。跟长三角、珠三角相比,本地区的“龙头”城市北京不仅未能有效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还呈现出对周边资源的“虹吸效应”,以致前几年媒体上曾有“环京津贫困带”的说法。

  实际上,京津冀是全国三大经济区域中较早提出一体化发展愿景的,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2004年,京津冀各地的代表即达成过旨在推动一体化的“廊坊共识”;2006年,京津冀区域发展问题被写入“十一五”规划;2011年,“十二五”规划又明确提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但从近几年的情况看,进展并不尽如人意。舆论普遍认为,囿于行政区划的思维定式及发展模式是阻碍京津冀一体化的首要原因。

  文章表示,如今,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的层面,有助于打破各地政府固守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格局,形成更权威的谋划和更有力的推动。人们有理由期待,京津冀一体化进入一个既提速、又提质的新时代。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做好顶层设计。由中央政府牵头、京津冀三地各方共同参与,从宏观和全局的高度制定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规划,对该地区的功能定位、城市布局、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建设等予以明确规定,并从各种政策措施上做出具体安排。在这方面,正在编制中的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规划被寄予厚望。

  ——突出市场主导。就本质而言,区域一体化发展就是实现各种要素的自由、充分流动与交融。因此,应当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要求,摒弃旧有的行政化思路和手段,以要素市场一体化为着眼点和着力点,推动资本、技术、人力、产权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无缝贯通和优化配置。

  ——注重统筹兼顾。包括兼顾长远与近期,兼顾各地的利益平衡。人口疏解和产业转移,是京津冀一体化最直接的实现方式,某种程度上也可视之为区域一体化的目标之一。这是因为,北京的发展客观上已经触及“天花板”,人口、交通、生态、环境等诸多压力难以为继,对京津冀一体化构成倒逼之势,这也是京津冀一体化议题骤然升温的原因之一。但是,在人口疏解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为北京消肿、减负,亦要考虑让周边地区强身壮体。一方面,应使中低端产业在向周边转移的同时实现升级上档;另一方面,也可适当地转移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尤需注意的是,假如产业尚未转移而房价却先转移了,经济社会还没一体化而居住成本倒先“一体化”了,这种以牺牲当地居民利益和生活品质为代价的一体化,无疑背离了正确方向。最近在河北一些城市,炒房者蜂拥而入、楼市“一天一个价”的动向务须引起警惕。

  ——处理好京津关系。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地区的“双子星座”。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北京、天津的功能定位相对区分得较为清晰:天津是全国第二大经济中心,也是北方无可争议的头号经济中心;北京则是北方乃至全国的文化和教育中心。近几十年来,由于追求一个“大而全”的首都,天津丧失了在北方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及金融中心地位,北京的这一功能则被极度放大。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如何重新校正和确立京津两大都市的“坐标”是一个关键性问题,甚至可以说,这个问题处理好了,京津冀一体化就成功了一半。

【编辑:王珊珊】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