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透视中国民生“新短缺”:养老院床位排到数年后(3)

2014年07月14日 08:05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公平焦虑”何来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位政协委员表示,她曾经到过一个县,全县25个乡镇卫生院,三分之一没有配置X光机,三分之二没有配置B超和心电图,50%需要整修及扩建。她说,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很多贫困地区都面临优质公共资源短缺的问题。老百姓经常会问:为什么我们的家门口就没有好医院、好学校呢?

  专家表示,有关民生的“公平焦虑”首先来自资源布局的不均衡。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民生投入,但总体来说,要补齐各地的民生短板,凸显公平,力度还应再大些。

  不仅是在农村贫困地区,即便是在城市,优质资源配置也难免“公平焦虑”。

  以天津和平区为例,该区面积仅有10平方公里左右,却集中了和平区中心小学、岳阳道小学、万全道小学、鞍山道小学等众多名校。只有这些学校周边的部分住户能享受到这些优质教育资源,而对于同城其他区域的孩子来说,想上这样的学校,家长就只能购买学区房了。但是能承受起学区房高价的毕竟是少数。

  除了资源配置不均,记者调查发现,部分老百姓的“公平焦虑”,也来自于对资源分配过程公平性的担忧。其实这些年各级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分配公平问题,以前那种开宝马车住经济适用房的情况越来越少了。

  大城市的三甲医院也大都实现了网络、电话和现场挂号等多种挂号方式,实时公布号源情况。为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保障房和购车指标的分配公平问题,不少地方探索实施了“摇号”政策。“摇号”,这些年已成为比较通用的“公平利器”。

  即便如此,焦虑犹存。苏州市民陈芳(化名),是个坚定支持恢复考试入学的家长。她说,和高考一样,只有考试才够公平,分数在那里放着,想走关系没那么容易。入学摇号这种方法,无论在前期的政策制定还是后期的具体操作方面,都存在一些不够公开透明的地方。

  相对于城市人的拼抢优质资源,外来务工人员最渴望的是城市撤掉门槛,让他们平等融入。张红在北京打工有7年了,她说,像我们这样的非京籍人员,在公租房分配等方面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机会,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但她表示,生活中还是经常感觉自己是外来人,在民生保障方面与本地人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同,“公平焦虑”时隐时现。

  打通公平之路

  “改革有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核心应该是让公共资源分配向着更公平和均等的方向发展,打破既得利益藩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自立表示。

  西安市教育局局长李颖科告诉记者,目前,西安正大力实施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旨在通过构建校际合作共生机制,让更多的学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西安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是由教育部门指定一所优质学校为学区长学校,吸纳3所至5所相对薄弱的成员学校就近组成一个大学区,实施“统一教学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安排教师、统一课程资源、统一教学活动、统一组织备课、统一教师培训、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激励”。

  为了进一步实现资源布局合理公平,西安大学区管理制改革今年还将进一步深化。为了“以城带乡”解决城乡之间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将推动组建跨行政区域的大学区,今年计划实施72个。同时加大对教师交流的支持力度,对于从主城区到边远农村交流的教师,正在申请对交流一年、交流两年的教师绩效工资分别提高30%和50%。

  采访中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干部表示,在新的发展阶段,应该更清晰地区分各地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实施民生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进一步缩小区域差距。同时也需要让更多的优质资源流动起来,让优质资源的效益最大化,更加充分地体现公平的原则。

  对于摇号这种分配资源的方式,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副教授邵晓莹认为,对于稀缺资源的分配,无论是入学摇号、买车摇号还是保障房摇号,都有点像没有办法的办法。惟有进一步增加政府决策的透明度,进一步运用好听证会等民主程序,同时让第三方监督更加真实有力,才能打消老百姓的“公平焦虑”。

  山东大学教授唐锡光认为,目前必须合理调配资源,在城市中有规划、有配套地建设保障房,而不只是简单地选择便宜的土地。在保障房申请中存在欺诈行为的,应坚决纳入居民个人征信档案中,进一步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同时适时推出房产税,抑制投机性行为。

  “好的公共政策,应立足于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认为,比如通过牌照竞价、提高停车费等方式提高私家车使用公共资源的成本,剔除买车需求并不十分迫切的申请者,同时把由此获得的收入,转为对公共交通建设的高投入,从而使更多人从中受益。

  再如允许社会资源办收费的私立学校,由此腾出来的公共资金,可以更多地用在贫困地区和困难家庭的学生身上。同时加大对弱校的投入力度,促进教育水平的相对均等。在此基础上,再按社区划片摇号,让孩子们就近入学。

  邵晓莹表示,没有绝对的公平和完美,在分配的公平上,我们只能尽力探索和实践,不断找到更好的方法,建立更完善的制度,从而让整个分配和布局更加合理和科学,破解优质资源短缺问题。(记者 毛海峰 杨玉华 刘巍巍 袁汝婷 毛振华)

  告别“新短缺”还需新观念

  告别民生“新短缺”,我们需要增加供给,处理好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告别民生“新短缺”,我们需要完善布局与分配,更加体现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要求;告别民生“新短缺”,我们还需要有新观念。

  我们需要有理性的消费观念。追求优质的民生产品和服务无可厚非,但如果上学过分追求名校,看病就医过分追求大医院,追求名医,不改变看感冒都要去三甲医院的观念,优质资源短缺的现状将很难根本好转,也很难让优质资源产生最大化效益。

  必须看到,一个阶段内资源供给的数量、民生产品和服务的供应能力总是有限的,与民生需求相比,民生短缺总是相对存在和具有阶段性特征的。因此,在消费民生产品尤其是优质民生产品的时候,如果能多一些节约意识,多一些共享精神,必将对缓解民生“新短缺”产生积极的作用。

  倡导节约、低碳、环保、绿色等理念,也意味着在告别民生“新短缺”的过程中需要人人参与。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只有人人为资源的节约有效利用作出贡献,只有人人适度消费、告别炫富,我们才能充分享有优质资源带来的优质生活。

  告别民生“新短缺”,我们还需要客观认识国情,保持良好心态。中国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的现实决定了我们的人均资源占有状况不容乐观。在这一情况下,中国的每一项民生改善之举都来之不易。

  解决民生问题应先守住底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再逐渐予以改善。向民生发展的更高阶段过渡是必然的,但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设定合理的目标和路径。对此,我们必须科学认识,保持良好心态,正确面对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没有终点,只有一个又一个的新起点。我们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以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用改革创新保障民生,从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和诉求入手,对群众呼声高的社会热点问题及时做出回应。相信随着改革措施的不断落实,我们一定会奏响幸福民生的最强音。(文 杨玉华)

【编辑:王硕】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