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摒弃“不改革仍有出路”错觉

2014年07月18日 10:36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在日前举行的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省委书记罗志军指出:“当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积重难返的时候,大家很容易形成‘不改革死路一条’的共识和行动,而在发展基础好、回旋余地大的时候,往往会有‘不改革仍有出路’的错觉。”这一富有哲理的观点提醒我们,推进改革必须有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扎扎实实抓落实。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江苏经济也到了不改革无以推进转型升级、不改革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关口。趟过“深水区”,必须有“不改革就死路一条”的清醒认识,有排除万难抓改革的宏伟气魄。就拿财税体制改革来说,不改革“土地财政”,楼市“屡调屡涨”的怪圈就难以打破;不改变事权与财权不相匹配的状况,就难以优化政府公共产品的供给格局;不建立公开透明的财政预算制度,政府改革就无从谈起。财税体制改革如此,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等其他改革也是一样,面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面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面对我国经济“三期叠加”的考验,幻想“不改革仍有出路”无疑痴人说梦。

  退一步说,即便从暂时看不改革似乎“仍有出路”,这种“出路”也只是暂时的“出路”,是一种不可持续、难以久远的“出路”。正如冷水煮蛙一样,现在不改革看起来似乎“有出路”,跟人家比也许只是“差一点”,但时间一长,“出路”会变成陌路,“差一点”会变成“差一截”。去年9月,我省在淮安、泰州、宿迁开展变“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试点,三地公众创业激情竞相迸发,新增企业数量明显提高。今年3月,我省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改革,数月之内,全省新登记内资企业户数和注册资本同比增长分别超过20%和40%。试想,短短数月,改与不改的差别已然这么大,假以时日,又将是何等的差距?又岂能妄言“不改革也仍有出路”?

  更不要说,改革具有很强的“虹吸效应”和“溢出效应”。改革推进得越快,市场体系和制度环境越完善,对周边资源要素的“虹吸效应”就越强,对本地公众创业积极性的激励作用就越大。新一轮改革的“发令枪”鸣响后,全国各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你追我赶。推进改革,就能以最快的速度构筑“虹吸效应”,放大“溢出效应”,迟滞改革,就容易“被虹吸”,地方的创业热情就会被抑制。如果不在推进改革上先人一拍,地方发展的资源要素都被其他地方“虹吸”了,又有什么底气谈“出路”?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绝大多数地方对改革的重要性认识到位,但也有一些地方对改革的紧迫感、危机感认识不足,仍在抱着“不改革仍有出路”的错误观念。一个重要的表现是,一些地方一旦发现固定资产投资、GDP、财政收入等数据落后于人,立即咬紧牙关“狠抓投入”,然而对于在推进改革上的落后,却往往不以为意,觉得早一天晚一天无所谓,因而“嘴上喊得很紧,脚下却动得很慢”。殊不知,这种落后是更致命的落后,发展数据上的暂时落后只会影响一时的发展,改革上的落后却会丢掉地方长远发展的根本。

  抓发展没有成绩是失职渎职,抓改革动作慢了更是失职渎职。最近,中央和我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很多专项改革的“时间窗口”悄然打开。摒弃“不改革仍有出路”的错觉,防止“嘴上喊得很紧,可脚下却动得很慢”的现象,各地一方面要从思想认识上强化“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要优化干部考核办法,对推进改革不力的干部,该问责的要严肃问责,确保改革扎实推进,取得实效。(刘庆传)

【编辑:李欢】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