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甲午回首,改革更要再接再厉

2014年07月25日 13:11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在那个甲午年,打败中国的不只是日本的坚船利炮,更有中国未能克服的改革惰性。沉重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顺应潮流不断改革,今天的中国才能凝聚起不可战胜的力量,也敢于挺起胸膛面对任何挑衅。

  120年前的今天,丰岛海战拉开了整个甲午战争的序幕。在那场战争中,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折戟沉沙。目前,国内对甲午战争的反思逐渐升温,其中多数话题聚焦于中国与日本的博弈,甚至探讨“甲午战争”再次爆发的可能性。在日本右翼势力死灰复燃的当下,这种反思的确很有意义,但视野又不能仅局限于此,否则可能忽视一个更为重要的命题——在那个甲午年,打败中国的不只是日本的坚船利炮,更有中国未能克服的改革惰性。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19世纪后半叶,近代化就是这个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而在这一波世界潮流中,中国的“天资”是不错的,因为有着庞大的体量优势,只要稍有振奋之意,便能以惊人的速度提升国力。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刚刚起步的洋务运动,就让中国先后挫败了沙俄和法国两大列强的侵略图谋,这正是中国体量优势的明证。

  然而,改革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也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在建起远东第一的北洋水师之后,在西洋媒体一片“今日之大清已非昔日之大清”的颂扬之中,彼时的中国精英阶层迷失了方向。尚有进取之意者开始满足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图守成者则干脆故态复萌、借洋务运动带来的红利重温他们奢华腐败的旧梦。甲午年慈禧太后那个“这次可得好好作个寿”的夙愿,实则道出的是大清王朝充满惰性的心声。  由此看来,在那场战争中,北洋水师的惨败是不可避免的,军事上的失利也只是改革浅尝辄止的一个侧面反映。对此,日本近代政治家伊藤博文早在甲午战争前十年就有过预言:“清国自太平天国危机以来始行洋务,自中法战争之后兴建铁道,每至危机而有振兴,但是一二年后必定又因循而安。”这位后来参与策划对中国作战的日本首相,其实早已洞见了清朝“拨一拨才转一转”的被动改革逻辑。

  “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中国常常被人们比作巨人、雄狮和万里长城,然而,巨人的弱点是自己跌倒,雄狮的短处是容易沉睡,而堡垒也是从内部被攻克。小有所成之后便惰性发作,拒绝进一步改革,成了当时击倒中国的病症。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甲午战败之后的中国何以迅速掀起了向日本学习的热潮。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已经释放了巨大的红利,但在一些问题多、矛盾大的领域,改革还需要继续破题。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和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全面改革变得越来越紧迫,此时,正是抓住机遇,锐意改革的历史时机,通过全面改革增强综合国力。

  甲午战争早已成为历史,沉重的历史告诉我们,改革没有终点,任何时候都不能放任惰性。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时候,我们需要以更大的勇气冲破观念的障碍和利益的藩篱。只有顺应潮流不断改革,今天的中国才能凝聚起不可战胜的力量,也敢于挺起胸膛面对任何挑衅。(本报评论员 王昱)

【编辑:李欢】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