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赵林:世界屋脊唱响冻土研究“中国好声音”(图)

2014年08月06日 12: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赵林:世界屋脊唱响冻土研究“中国好声音”(图)
    西大滩综合观测场,赵林(右)和站上工程师乔永平就刚刚采集的观测数据进行交流。 孙自法 摄
赵林研究员向媒体介绍中国多年冻土分布状况。 孙自法 摄

  中新网格尔木8月6日电 (记者 孙自法)盛夏时节,青藏高原玉珠峰雪山脚下海拔4538米的西大滩综合观测场,依然凉意袭人。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科院寒旱所)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室副主任、中科院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藏北高原冰冻圈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赵林研究员,先是仔细查看刚刚采集到的观测数据,接着指导站上年轻科研人员现场开展土壤实验。

  工作结束后,赵林和他的“小伙伴们”在草地上或席地而坐、或倚车而立,顶着强紫外线的阳光、迎着雪山吹过来的风,开始享用从格尔木颠簸140多公里带来的简单午餐。

  西大滩综合观测场是距离青藏高原冰冻圈站站部所在地格尔木最近的一个野外观测站点。类似的野外观测场站最初只在青藏公路沿线有4个点,1993年到站上工作、2003年担任第三任站长至今的赵林带领团队经过不懈努力,构建和完善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监测网络,现已在青藏高原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区扩展到122个冻土野外监测站点,巡查一遍行程就有1.6万公里,耗时至少2个月。

  “这些野外站点,大多位于青藏高原数据信息空白区,可为青藏高原冻土、气候、水文和生态研究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同时,赵林和他的研究团队在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本底调查”支持下,多次深入青藏高原无人区开展多年冻土及植被和土壤调查,获取大量实地调查和监测资料,从而基本查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分布现状,为准确评估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气候、环境状态奠定了坚实基础。

  赵林科普称,冻土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多年冻土是科学术语,许多人又称其为永久冻土、永冻层或永冻土层,指的是持续3年或3年以上的冻结不融的土层,其上部一般被一层厚数十厘米至数米、夏融冬冻的土层覆盖,这个土层被称为活动层。

  全世界多年冻土面积共约22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中国多年冻土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其中青藏高原有130万平方公里。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本底调查”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调查数据及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将对外发布。他透露,自1962年以来,青藏高原冻土表现为冻结持续天数缩短、最大冻土深度减小等现象,青藏公路沿线分布的各类冻土层冻胀融沉强烈,高原冻土的融化加剧冻土区域的地面不稳定性,并引发出更多冻土区工程地质问题,对于大型道路和工程建设提出新的挑战。

  “赵林做事很用心,非常用心。”中科院寒旱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吴青柏研究员评价说,格尔木青藏高原冰冻圈站近些年来快速发展,积累的数据和研究成果使学界对青藏高原冻土认识有了很大提高,“这与赵林站长的努力工作和付出是分不开的”。

  2003年,青藏高原冰冻圈站只有2名科研人员,如今该站科研人员达20人,还拥有近2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赵林冻土科研团队正日益发展壮大。“在高原上出野外,(海拔)3000米以上没大小、4000米以上没男女,赵老师总是和我们打成一片。”团队成员和学生们说,赵老师在学科上也没有“武林门派”思想,而是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广泛吸纳大气、生态、土壤、遥感等诸多专业学科参与冻土研究。

  1988年大学本科毕业即投身冻土科研领域,并长期坚持在世界屋脊上开展多年冻土野外监测、研究。赵林及其团队的科研成果,已在国际多年冻土学相关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并被全球气候评估报告等广为引用。但赵林还有更高的目标,他期望发出更多被世界认可的中国声音,唱响冻土研究“中国好声音”。

  “(冻土研究)这是个‘饭碗’,既然端上了,就应该坚持下去。”放眼未来,赵林有三方面希望:一是带出一支在国际冻土学界更有影响力的中国冻土学家;二是为各类地球系统模式构建有独立产权的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数据产品和参数化方案,并被国际同行广泛使用;三是深入研究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使冻土学涌现更多的“中国理论”。

  “目前,实现希望的时机已经越来越近了。”他说。(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