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官方出台“微信十条”新规 时政账号何去何从?

2014年08月22日 15: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北京8月22日电(记者 刘育英)中国官方本月出台“微信十条”新规,首次要求时政类公众账号应具有资质,这对约数十万的时政类公众账号而言,将面临一次转型。

  本月7日,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简称“网信办”)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由于微信是最有代表性,该《规定》也被成为“微信十条”。

  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欲晓教授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出台的“微信十条”,其核心内容一是下放即时通信工具部分管理权力,二是对其用户的资质提出要求,对时政类公众账号实施审批备案制。

  微信成立于2011年,风靡至今,月活跃用户4.38亿。目前,微信平台上共有580万类似于媒体的公众账号,新闻类账号约占1%,其中80%左右为时政账号。据记者观察,时政类公众账号有的由新闻媒体设立,有的由民间智库或专家团队设立,也有个人所设立。

  “微信十条”明确规定,只有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才可以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

  有部分公众担心,“微信十条”出台后将引起大规模关闭公众账号,或公众账号只能转型为“心灵鸡汤”。

  对此,网信办表示,是否关闭公众账号,将取决于其是否依法依规发布内容。

  北京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政治与法律学院副院长王四新教授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时政账号中,原来具备“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的新闻媒体,将能够继续运作其时政账号,据媒体报道,这类新闻媒体约有200多家。

  而对于“非新闻单位开设的公众账号”,王四新认为,从长期看,需向政府申请“互联网信息服务资质”,获得牌照后方可申请账号,并由即时通信工具商向政府备案。如不能获得资质,将面临内容的转型。

  至于什么样的机构能够获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已有相关规定作出具体要求。网信办副主任彭波亦表明了方向,他表示,个人账号如果单纯靠个人采写、长期发布新闻是很难的,希望通过《规定》使即时通信工具上的新闻发布公众账号是一个机构或者团体。

  不过王四新表示,申请、审核、备案将有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公众账号如不发布违法违规信息,遵守“七条底线”,仍能继续提供服务。

  为避免公众担心,腾讯官方早已表示,对现有公众账号,不会进行大规模封号。

  李欲晓认为,“微信十条”最大的看点在于,提出“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落实安全管理责任”,这意味着政府对网络公共信息采取“分权管理模式”,即将部分管理权力下放给即时通信服务提供商,为其处置谣言信息、违法违规信息提供了依据和合法性,进而提高了效率;同时政府对即时通信工具进行监管。

  “微信十条”还明确个人用户要实名。在李欲晓看来,实名制是对个人资质的认证,但由于在中国手机、银行卡均已是实名制,实名制不会给用户带来很大的改变。此外,“微信十条”并未对个人信息、群聊和朋友圈进行限制,受影响的公众账号也不到总公众账号的1%,对现状不会有太大影响。(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